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從寫經到刻書

(2015-09-14 17:49:00)
标签:

文化

    上次發文之後,又去了上海,參與書院論壇,演講等。繼而到山東,在山東博物館講畢,又至曲阜,接受山東衛視“中國十大先生”獎。繞了一大圈回來。旅事雖勞,讀書作文不可廢。續貼一小文,就教於同道。


流輝楮墨:從寫經到刻書

龔鵬程

 一、

楮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故後來常作為紙的代稱,如《清史稿·邓石如傳》:“家多弆藏金石善本,尽出示之,为具衣食楮墨,使专肄习”。

書法,現在雖然上推到甲骨金文,重視簡帛碑刻文字的人也不少,但誰都知道:書法最主要的還是表現在紙上。造紙術大發展於東漢,書法亦然,兩者間不能說沒有關聯。

寫在紙上,比金石刻鑄好,是因可見墨跡筆觸。但漢魏晉宋齊梁等朝的紙上墨跡泰半亡佚,就是唐人紙墨,也甚罕見。後人習書,學的其實多是雕版。把墨跡翻刻在棗版上,再印出來,形成“帖”。宋代以後人學書法,基本上都是這樣學著帖。

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由翰林侍书王著编次,名《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阁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赐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後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此帖为棗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極其精美。

來全国各地辗转传刻,此帖遂遍天下。但翻刻並不是也用棗木板刻印,多是上石,也就是把雕板上的字再刻到石頭上去,以便學者摹拓。著名者有二王府本、绍兴国子监本、大观太清楼帖、淳熙修内史本、泉州本、北方印成本、乌镇张氏本、福清李氏本、世堂本、临江戏鱼堂帖、利州帖,黔江帖、庆历长沙刘丞相帖、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等数十家。现在還存《淳化阁帖》刻石四种:一、杭州文澜阁旧址北宋刻石;二、明万历四十三年肃王府遵训阁本,现存帖石两套于西安碑林、半套存于溧阳;三、清顺治三年陕西费甲铸依肃府初拓本摹刻一部,置于西安碑林(俗称西安本或关中本);四、溧阳虞氏本,乃明肃府本五套刻石之一,现存江苏溧阳县甓桥镇虞氏宗祠(俗称溧阳本)

閣帖的情況很複雜,是專門的學問,但基本狀況如此(其他的,各位可去讀林志鈞先生《帖考》一類書)。

也就是說,雖然書法主要是表現在紙上,但紙上墨跡其實難得,一般仍只能由木雕石刻中去揣摹擬想。

這時,有一種材料就十分吸引人了。那就是佛經道經的寫卷!钱泳《履园丛话》曾說:“有唐一代墨迹,告身而外,惟佛经尚有二一,大半皆出于衲子道流,昔人谓之经生书。”

經生,指抄寫經書的書手。這些人,有些是道觀寺院裡的底層執事,有些是鄉里間粗通文墨的小讀書人,受傭雇為寺院或施主抄寫佛經道經,別人做功德,他掙點生活費而已。當然我們都知道曾有王羲之寫《黃庭》這類大書家寫經的事,但經生不能跟他們相比。地位卑微、工作辛苦,因為經典多半卷帙浩繁,工作多半計字量酬,所以要趕快抄、長時間抄,交差了事,哪管書藝精不精美?

然而,寫者既多,自有傑出者,披沙揀金,往往見寶。而且,如果整體時代書法水準高,這些經生書當然也不會差到哪去,唐代的情況就是如此,所以錢泳有此贊嘆。

《宣和书谱》卷五载:“杨庭,不知何许人也,为时经生。作字得楷法之妙,长寿间一时为流辈推许······唐书法至经生自成一律,其间固有超绝者便为名书,如庭书,是亦有可观者。”都穆《寓意编》:“国诠,太宗时人,唐贞观中经生。国诠奉敕作指顶许字,用硬黄纸本书《善见律》,末后注诸臣,有阎立本名,其书精熟匀净而近媚。”大體也都是這個意思,認為經生寫經不乏佳作。

他們那時能看到的寫經,數量還很少,現在可就多了,敦煌就有幾萬件。所以裡面的精品也不可勝數,是我們現在講書法史或學書法不可忽視的財富。

經生字是一批獨立的書法文獻,其字與文人學士寫的、碑刻的,雖有交集或交流,但本身自有傳統。例如寫經書法在晉至北周期間,基本上是:横画起笔一般露锋入纸,起笔尖锐迅疾,左轻右重,收笔处多铺豪压下、重按后旋即迅速提出,转折略作顿驻后快速调锋变向,竖钩这一楷书特有的笔法则时有时无、顯示了由隶而楷的过程。结体紧凑,且明显存有隶意,取横势。這跟同時期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楷書風格就顯然不同。雖有的近於北碑书风,取斜势,古厚朴实,卻也有差別。

南北朝后期,写经体虽然隶书笔意愈来愈少,但仍是其沉雄厚重的。而且南北方由于佛教传播和流通较其他方面的交流宽松,故南北写经的书风差异很小,南方寫佛經多類似北方。這也與南朝其他方面的書風頗有差別。

唐代又不同,写经体,早期效法欧、虞的占了主导地位;盛唐以降,則有了变化,米芾《海嶽名言》說:“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已前古气,无复有矣。”

    之所以唐初写经体,效法欧、虞,是因政府規定“参考弘文馆楷书字体”和置校书郎二十人、楷书手一百人入秘书省缮写校对四部图书,又置设了书学专科。虞世南既‘教示楷法’,又辅助和接替魏徵负责四部图书的缮写工作,他的书法对于楷书手當然有相当影响。而这些“楷书手”所写的经卷,也常常作为发往各州道的范本、成为一种规范格式。

當時官属抄写者也称“群书手”或“书手”,字体工整者,称“楷书手”或“楷书”,专门负责抄录重要文件或经卷,多隶书秘书省、门下省、弘文馆。《旧唐书·职官志》载弘文馆有楷书手三十人、史馆楷书手三十五人、崇文馆书手二人。开元年间的《唐六典》亦载:秘书省有楷书手八十人、弘文馆有楷书手二十五人。S.2278题记“专当典并写麟台楷书令史臣徐元处”,写麟台也是一专门的抄书机构,而“楷书令史”便是专职人员,《唐六典》卷八:“先置楷书手,今改为令史。”据史载,贞观元年有从“性爱学书及有书性者”中选拔出来入弘文馆内学书的。

    另外,官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长安宫廷写经。如高宗咸亨二年至仪凤二年门下、秘书二省及弘文馆书手所抄《法华经》、《金刚经》等,纸质细腻考究,书迹谨严优美,如S.513P.3278BD.14490,敦煌大约有三十餘件。所以總體來說,唐代寫經受官方主導的力量就比南北朝時期強大許多。

二、

宋代以後,雕版盛行,書籍不待傳抄,為國史一大變,南北朝隋唐大規模的鈔經抄書現象也就為之一遏。

書法史也就因此而不再有經生抄卷抄本這類材料了。

可是,很少人注意到:雕版印刷仍是跟書法大有關係的,刻本也是重要書法史資料。

第一大宗就是剛剛提到過的《淳化阁帖》這種。把歷代名家書跡通過刻石與雕版之綜合手段流傳出去。

    淳化阁帖之後,主要的法帖有以下這些:

  《绛帖》:北宋潘师旦于皇祐、嘉祐间所刻。以《阁帖》增减而成。因刻于山西绛州,故称。今以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末涿州冯铨旧藏本為善。

  《大观帖》:北宋大观三年徽宗下诏镌刻。虽和《淳化阁帖》内容相同,但摹勒谨严,镌刻精工,又多改正《阁帖》错误,故为世所重。

  《汝帖》:北宋大观三年州守王寀据《阁帖》并杂以他帖辑刻于汝州,收录历代名家法书七十七家,另作者不明法书二十三种。古刻仅存,究属可实,现藏上海博物馆。

  《雁塔题名帖》:宋宣和二年柳瑊搜拓慈恩寺雁塔唐人题名,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鼎帖》:又称《武陵帖》,宋绍兴十一年郡守张斛择取《淳化阁帖》合《潭》《绛》《临江》《汝》等诸帖刻于武陵(属鼎州)郡,藏上海图书馆。

  《兰亭序帖》:宋刻丛帖,北宋末刻于越州,共六卷。以《汝帖》为基础,并摹勒墨迹和石本而成。

  《宋高宗刻米元章帖》:南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十一年汇集米芾书迹摹勒于石,刻成十卷,是米芾个人作品辑刻最早的。

  《东坡苏公帖》:也称《西楼苏帖》,汪应辰于南宋乾道年间以苏轼墨迹刻石于成都,是苏轼书法集帖。内容为诗、文、信函。今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五册,北京市文物公司藏一册。

  《群玉堂帖》:南宋韩侂胄以其家藏墨迹于嘉泰末、开禧前摹刻而成,十卷中大半辑刻宋代名贤如苏轼、黄庭坚、米芾书。选择精严,摹刻精工,是南宋名帖。目前美国安思远藏僧怀素《千字文》、故宫博物院藏三种、吉林省博物馆藏一册(苏帖)、上海图书馆藏第八卷残册。

  《郁孤台法帖》:南宋绍定元年聂子述以已藏墨迹摹刻于赣州,今有上海图书馆藏两残册,主要为苏轼、黄庭坚书迹。宋刻宋拓。

  《凤墅帖》:南宋曾宏父在嘉熙、淳祐间所刻。收集了曾氏所见到的几乎宋代全部著名人物的墨迹,刻工精细,现藏上海图书馆。

  《忠义堂帖》:唐颜真卿书,多属精本和稀见之本。浙江省博物馆藏宋拓孤本。

  《澄清堂帖》:南宋嘉定年间刻。由王羲之、王献之至苏轼,分藏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英光堂帖》:南宋绍定二年至六年岳珂以其家藏米芾墨迹摹刻于润州。香港中文大学藏第三卷及故宫博物院藏四残册,均是宋刻宋拓本。

  《宝晋斋法帖》:南宋曹之格于宝祐二年至咸淳五年所刻。宝晋斋原是米芾斋名,米芾曾将其所藏谢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摹刻入石。现藏上海图书馆。

  《姑孰帖》:南宋淳熙年间杨倓、洪迈等刻于当涂郡斋。

  《松桂堂帖》:南宋淳熙十五年米巨窓刻于卢山。以上两种宋帖今藏故宫博物院。

  《乐善堂帖》:元赵孟頫门生顾信摹勒,今藏国家图书馆。

  《姑孰帖》:清初出土宋石原刻清拓本。

    《松桂堂帖》:宋刻宋拓本。

    《乐善堂帖》:元刻明拓本。

  《真赏斋帖》:故宫博物院藏,嘉靖元年无锡华夏编,章简甫镌刻。

  《停雲馆帖》:嘉靖十六至三十九年文徵明集,其子文彭、文嘉摹。

  《餘清斋法帖、续帖》:万历二十四至四十二年休宁吴廷辑刻。

  《戏鸿堂法书》:万历三十一年华亭董其昌辑。以上三帖今藏国家图书馆。

   《鬱冈斋墨妙帖》:明万历三十九年金坛王肯堂編,管驷卿镌刻。

    《快雪堂法书》:清代冯铨摹集,五卷。所收自魏钟繇、晋王羲之至元赵孟緁为止,首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故名。

    《秋碧堂法书》:梁清标摹镌,八卷,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所收自魏晋至晚明凡一百三十五家、三家四十帖。规模最為宏大,今藏国家图书馆。

  其他還有許多,例如明代还翻刻了不少《淳化阁帖》之外的其他宋代汇帖,加《绛帖》《大观帖》《星凤楼帖》《秘阁续帖》等;也有以明内府收藏宋拓本为底本翻刻的肃潘《肃府淳化阁帖》;另一些断代法帖和个人法帖,如《晴山堂帖》《宝翰斋国朝书法》《旧雨轩藏帖》《澄观堂帖》等是专集明人墨迹的。《雪浪斋帖》《晚香堂帖》《古香斋帖》等,则是汇刻苏轼、蔡襄墨迹的。這些均不能細說,但由這麼龐大的法帖目錄,讀者諸君當可明白書法與雕版印刷關係之一斑。

  三、

其他一般刻本也同樣與書法大有關係。別小看這些刻本,它們本來就是根據書手寫的字來刻的。

    書手首先要写样。在抄写样稿的薄纸上画好直格,每一直格内用虚线画上一条中线,俗称花格,由书手在薄纸上写出样稿,写好后,校对一遍。错误之处用刀裁下来,另贴一片白纸,重新正确写。

  寫好後上版,也称上样。在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刷一层稀浆糊,将样稿有字的一面向下,用平口的棕毛刷把样稿刷贴到木板上。

  然後開始刻。刻前先用指尖蘸水少许,在样稿背后轻搓,把纸背的纤维搓掉,使写在样稿上的字清晰得如同直接写在木板上一样,然後開始刻。

    刻時用刻刀把版面空白部分向下刻出一定的深度并剔除,使版面上有墨迹的字线条向上,凸起成為浮雕,一般称為凸版

     因此刻書和刻碑基本是一樣的,碑刻進去,是凹版;書則是凸版。兩者都顯示著書跡。

宋代以颜体最为流行。官私文书,大抵均用顏字。一是時代尊崇,二是颜体结构方整,点画分明,工匠刊刻也最方便。《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三《宋本六臣注文选》提要即云:“是书不载刊刻年月,而大小字皆有颜平原法。按明董其昌跋颜真卿书《送刘太冲序》後有‘宋四家书派皆宗鲁公’之语,则知北宋人学书竞习颜体,故摹刻者亦以此相尚。其镌手于整齐之中寓流动之致,洵能不负佳书。至于纸质如玉,墨光如漆,无不各臻其妙,在北宋刊印中亦为上品。”

目前所见宋版书,北宋、南宋,浙本、建本(闽本)、蜀本皆以颜体为主,间有欧、柳二家。明谢肇淛《五杂俎》:“凡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瘦者学欧。行款疏密,任意不一,而字势皆生动”,即指此。

歐體多見於浙江刻本,仿《九成宫醴泉铭》,后受风气影响,亦渐有颜字笔意。

浙江本之所以多欧體字,是因唐文宗刻《开成石经》,就用欧体,石晋时改用雕版印《十二经》,经文卻仍根据《开成石经》,以后北宋监本继承石晋以来旧监本的传统,而又多送至杭州刊版,故宋代浙本仍是欧体。不過雖然是欧体,前後又微有不同,前期稍肥,后期轉瘦,如廖莹中家刻本韩、柳集,则不仅瘦,而且清劲。

建本初近于颜真卿《多宝塔碑》。其後一樣有变化。如北宋刻《福州藏》,字大墨浓,书体凝厚大气;至南宋初期建本,则有瘦金體之风,笔画瘦勁,横笔直笔一样粗细,有欧体风格。南宋中期以后,又演变为一种新样的颜体字,正文大字横细直粗,注文小字仍是旧式风格,横直一样粗细。

蜀刻本传世较少,然不仅有早晚之别,又有大字小字之分。早期如北宋所刻《开宝藏》,字体方正,纯乎颜体。南宋,大字本沿袭颜字,但不同于建坊本的横细直粗,逐渐新创造出一种笔势撇捺都长而瘦硬的字体来,颜体中羼入了柳体笔意。而小字本則点画古拙,风格不同。

四、

        元代,最显著的特点:一是黑口,二是赵孟頫体(或称吴兴体)。所謂黑口,起于南宋,在书页版心上鱼尾之上、下鱼尾之下,各加一条短线,以便于折叠。此黑线连属鱼尾,或称之为象鼻。不加黑线者,则称之为白口

    浙本白口居多,间有细黑口,鱼尾则几乎都是黑鱼尾,或单或双。建本则承南宋餘脉,先是细黑口,後漸变为大黑口。

        赵孟頫字,元世最為流行,或纯以赵体书写,或在欧体颜体柳体的基础上参以赵体笔意。间架和点画,更覺流动灵活,典雅秀丽。故清人徐康《前尘梦影录》卷下曾說:昔在申江书肆,得《黄文献公集》二十二卷,狭行细字,笔笔赵体……。元代不但士大夫竞学赵书,如鲜于困学、康里子山,即方外如伯雨辈,亦刻意力追,且各存自己面目。其时如官本刻经史,私家刊诗文集,亦皆摹吴兴体。至明初吴中四杰高、杨、张、徐,尚沿其法,即刊板所见,如《茅山志》、《周府袖珍方》,皆狭行细字,宛然元刻,字形仍作赵体。

元版书多属竹纸,比宋纸稍黑;间用皮纸,极薄而粗黄。黄是染色。也有用白麻纸、白棉纸的,纸坚白而极薄,很受推崇。如《前尘梦影录》卷下即谓:元刻之精者不下宋本。曩在申江,见元《马石田集》十二册,其纸洁白如玉而又坚韧,真宋纸元印。

明版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因仍元朝风气,多为赵体字黑口,纸多用白棉纸。中期,又称为嘉靖本,翻刻宋本十分流行,特徵是白口欧字、字体方正严谨,也多用白棉纸。后期的明本又称万历本。鱼龙混杂,精良之作虽不多但却常有内容稀见的珍罕本,其特徵是多用黄色竹纸,字体横轻竖重。

五、


    紙的問題很複雜,書家也都離不開紙、重視紙,東坡《孙莘老寄墨四首》诗:溪石琢马肝,剡藤开玉版。黃山谷《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费著《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餘、有经屑、有表光。元朱庭玉《行香子·寄情》曲:会语应难,修书问候,铺玉版写银钩,寄与娇羞。講的都是玉版紙,主要是供寫字的,得到了皆喜不自勝。

    可是紙有很多種,山谷《求范子默染鸦青纸二首》之一:“学似贫家老破除,古今迷忘失三馀。极知鹄白非新得,漫染鸦青袭旧书。”講的鴉青纸,主要就不是供書畫的。鴉青,又称青藤纸、碧楮纸,多以青藤为之,质厚,以靛蓝染之,顏色深,故除非泥金了去寫,大抵只做書衣。

    供印書的紙,早期以麻紙棉紙為多,後期重連史紙開化紙,宣紙內常伴有稻草,發墨渲染雖佳,印刷卻易糊字,故以竹紙藤紙為好。

    而這些雕版印刷的書,情況其實與南北朝隋唐經生寫卷一樣,只不過那是寫而未刻,這是寫了又刻了,不能說那些有書法史書法藝術上的價值,這個就沒有。  

    這其中本來就有一部分是直接表現書法的,目的是展示書藝,所以常與一般刻書體不同。標題、牌記、序文、題辭多如此,例如書題:明汪廷訥刻環翠堂樂府本《出像種玉記》,字體大方。明末遠心堂複印本《遵生八箋》之書題,則是明代隸書的一種體勢,可與宋克等人之隸法合參。明末金陵唐錦池刻步月樓印本《新雕重校增釋麻衣相法》頗近柳法,元日新堂刻本《地理秘要龍穴明圖》便近於顏書之俗體。清道光十年泥活字《繹史釋遺》又顯然與當時篆書金石書法復興之趨勢有關,題用篆字。至於同治十一年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他自己寫的題識更是鮮明的個人書法風格,吳昌碩題書名的大鶴山人校本《清真集》亦可看出書家墨瀋之狀。諸如此類者甚多。

    牌記,如宋元豐八年福州東禪等覺院刻《崇寧萬壽大藏經》、《元官刻大藏經》、元至正十六年劉氏日新堂刻《韻府群玉》、元元統二年梅溪書院刻本《韻府群玉》等,其牌記均與正文書體不同,旨在表現書法的書寫性。

    序跋則如明成化五年《鐵崖先生古樂府》前面張雨的序,後面章琬的跋,都極能見著作者之筆勢。或明刻本汪士賢輯《曹子建集》的李夢陽序、明嘉靖十一年《老子道德經河上公注》前面的御製序等也都可觀。明成化十年《楚山和尚住同安投子禪寺語錄》的趙珗序則屬於明代隸書的風格。明嘉靖六年司禮監本《大學衍義》前之御序、萬曆刻《古今印選》的序亦都可以見書藝。

    另就是題詞,如清乾隆五十九年刻《迦陵先生填詞圖》便有朱彝尊和梁清標的題詞,梁序類似題識而書跡宛然。

    還有一大類更能體現書籍跟書法之關係的是金石、書畫、箋墨之書。

    如《宣和博古圖》《金石錄》《長安獲古編》《集古錄》之類,是著錄或摹識金石的,這其中對金石文字的摹寫就不可忽視。

    書畫譜則如《歷代名公畫譜》的文字部分,或《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之類。墨譜硯譜則如《程氏墨譜》《西清硯譜》等,書法與筆墨紙硯的關係,在這類書上最能體現了,而且極其有趣,充分顯示了古代文人書家“游於藝”之性質,值得關注。

    六、

    以上這些,都是刻雕梓板而較用力表現書藝的;其他一般印板似乎偏於印刷體,未以書藝為重。而實又不然。

    宋代以後,最直接表現書手技藝的,乃是抄本稿本,這是不消說的,名家抄本稿本尤其可稱為書法史之劇跡。但一般人可能沒注意到抄本與刻本之間互動、互相影響之情況。

    有些抄本,除非手觸目驗,只看照片,你一定會以為是刻本,某些刻本則極像手抄。如北京國圖所藏元大德三年廣信書院刻《稼軒長短句》、元至正刻《梅花百詠》、萬曆三十四年李銓前書樓刻《藏說小萃》十一種、順治刻本《直隸真定府賦役全書》、康熙四十六年揚州詩局刻《全唐詩》、康熙四十七年刻本陳廷敬《午亭文編》、乾隆道光同治間福建刻本《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一百三十七種等都是。原因是刻工精細,完美地體現了書手的書寫狀態,因此看起來與抄本幾乎無別。而康熙刻本《晚村先生家訓真跡》這種書旨在留真,當然更與墨跡相近了。

      反之就是抄本像刻本的,如北京國圖藏宋淳熙十三年內府寫本《洪範政鑑》十二卷、元抄本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明穴硯齋抄本《蘆蒲筆記》十卷、清初錢曾述古堂影宋抄本《杜工部集》二十卷、清季振宜稿本《唐詩》七百十七卷、乾隆間顧慶圻抄宋王禹偁《五代史闕文》一卷、清劉氏嘉蔭簃抄翁樹培撰《嘉蔭簃古泉隨筆》八卷、道光四年黃氏士禮居影宋抄本唐代李中《碧雲集》三卷、清翁心存《知止齋遺集》不分卷、清海虞瞿氏恬裕齋抄本《考古編》十卷、清釋就堂抄《元詩體要》十四卷、清朱墨抄本《昭代簫韶》二十卷等等。

      這是因為讀書人久讀刻本,熟悉刻本之格式與字體,因而自寫稿本或抄件時,很自然地就仿若刻本了。

      特別之處,更在於一些我們認為的印刷體,例如所謂的宋體字,橫輕豎直,直橫末尾呈三角形,原本是在刻書過程中形成的,我們常以為沒人會這麼寫。但金農刻書乃至他寫的金農體書法,其中一種其實就仿宋體字。試比較明隆慶元年戚繼光以宋體字刻的宋人《文苑英華》和金農自刻的《冬心先生自度曲》《冬心先生續集》即可明白此點。

      比金農更接近宋體印刷字的,是康熙抄本《順天府志》,抄本而全然宋體,足見刻本形制對寫手之影響。

      此點看起來奇怪,而其實一點也不!因為雕版本來就要靠寫手先寫了才能據以刻板,所以會刻成什麼樣,必然是因寫手先寫成了什麼樣。因此他們平時書寫時寫宋體字之類印刷體,不唯不困難,反而是最正常的。

      只不過,這些關係常被研究書法的朋友所忽略,所以我稍作點提醒。紙是如此,筆、硯、墨、印可以類推。書法,大家常孤立地看,殊不知它是一門綜合藝術,不只體現著作者個人的一切性氣素養,也關係到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紙墨書籍等等。願這小文能予有心人一些啓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書品與人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