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簡字答問
(2014-12-11 08:15:51)
标签:
情感 |
由北京又去了西安回來。附貼光明日报對正簡字的採訪:
問、我们最近在写一篇汉字简繁话题的文章。作为使用繁体字的一员,我们能理解您对繁体字的亲近感。您能不能把这种感觉有文字表述一下?如果有故事,最好。
答:對正體字有親切感,當然,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為大陸人對簡化字也會有親近感。主要是認知上的,屬於知識性感情,而非因自幼熟習而生的那種自然感情。
問,从您博客中看到这样两段:
“两岸文字学界,从十八年前我带队去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踢馆」那时的剑拔弩张,火花四射,到现在和衷共济,其实也不容易。”
“以庆祝北师大汉字所成立十五周年。我当年带队来北京,赴语委会讨论文字问题,迄今快二十年了。因此机缘,认识王宁先生,共同筹建这个研究所也已十五年。”
您能否讲讲这两段文字背后的故事?发展?
答:踢館云云,乃是開玩笑的誇張之詞,其實兩岸文字學界交流合作多年,共識大於分歧,有貢獻的人也很多。我辦過的若干次研討會和參與創辦的漢字鎖,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工作。
一、文字簡化的責任、起因、歷史、功過,可先擱置勿論,因為吵不完。
二、對一簡方案中特別容易致混致誤的字,如乾隆乾淨幹練樹幹干戈江干之類,先予處理。也就是儘量縮小或放棄偏旁推類和同音替代的辦法。
三、如不再系統性簡化,則個別簡體,不過幾百個字。這些字不乏沿用傳統俗體異體者,台灣香港社會也這麼用,如臺灣之台、爐竈之灶、體育之体、禮樂之礼等等,是大家可接受的。簡化得特別不成功的,則可放棄。
四、政策上,避免把傳統文字當不規範字打壓;教育上,多讓學生認識正體字;媒體上,增加正体字的使用率,循序緩進。台灣所提“識繁寫簡”之說,可以考慮。
五、眼光向前看,聯合海內外,共同關心漢字與科技發展和運用的問題、漢字與英文西班牙文的國際競爭問題、漢字在世界拓展的教學問題等等。
問,繁简之论,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在您看来,这背后的因素是什么?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它如何能更好地为世人所知?它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答:繁简之論,之所以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背後的因素是新時代的文化身份焦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