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論文學滑坡

(2012-06-05 19:35:05)
标签:

杂谈

    五月十七南昌,游梅嶺、洪崖丹井,在清華一養生班上講道教養生。隨即轉赴三清山,論道教文化園建設之事。二十日又返南昌,轉瀋陽,並赴鞍山調研。已而返北京。廿六日再飛福州,參加海峽兩岸作家論壇。

  我第一次參加大陸學界活動即在福州,中間屢來此地,頗不陌生。此番住在西湖畔,煙雨碧波,尤可移情。會議期間,往觀馬尾船政、脫胎漆廠。并覓得近代武林名宿萬籟聲先生之弟子梁守忠住所。親往訪談,縱論武術,也可說是近數月辛勞奔波生涯中少有的愜意時光。

  會議主題是傳承與創新,大家隨意講論。台灣來了鄭愁予、陳若曦、詹澈、呂正惠、簡政珍、須文蔚、鴻鴻、吳鈞堯等。大陸有陳建功、劉登翰、閻晶明等。我談的是“文學滑坡”的問題。

  大意謂:近年來文學書刊印量銷量下降,書店甚或倒閉;文學議題在公眾視域中越來越不重要;文學知識在整個社會中也越來越無影響,以致頗有文學已滑坡之感。

  但若深入觀察,卻又發現文學寫作及閱讀人口並未減少,某些領域還竟有勃興熱鬧之勢。例如傳統文學,有一陣子大家都以為它業已死了,可如今老幹部、新官員,附庸風雅,作詩填詞者大有人在,詩刊詩會,不計其數。亦有商界鉅子熱衷其中,斥巨資辦研究院以助推廣。駢文辭賦,亦大盛。每城、每山、每景區,皆須以此粧點之。高手佳什,固不罕見。卻也不乏《鍾山銘》一類,騰笑四方者。而這些詩詞駢文作品往往精印精槧,甚或鏤諸金石。能說文學業已不被重視了嗎?網上的作品更多,類型寫作亦各有圈子。與通俗大眾文化相扶而長,著名寫手如韓寒、郭敬明等,均為市場寵兒,粉絲無數。

  過去我們對文學滑坡問題的討論,或由社會找原因,如說現今都市生活形態、生活節奏、行銷制度、政治環境、時尚潮流使得文學漸漸喪失了對人的吸引力;或由媒體的角度看,覺得影視、電腦、網路之發展,強化了圖像化思維,文學閱讀遂因此魅力不再。

  凡此云云,也不能說毫無道理。但若注意到上述傳統文學回潮、網路文學勃興、大眾通俗文學盛行諸現象,我們就不能說文學真已滑坡。

  或許,比較恰當的描述,是五四運動以來所建立的新文學、現代文學體制,已產生了鬆動或正在瓦解。可整體社會的文學生產與消費卻仍在發展或擴大中。

  傳統文學、大眾通俗文學,都是五四運動以來,所謂新文學或現代文學所不認同的東西,不被納入文學體制中。如今它們生機盎然,現代文學反而生機日蹙,足徵世變。

  事實上,晚清本來就是個大眾通俗文學興起之勢。由西方引入的報刊、報刊編輯、記者、撰稿人等新文人型態,都與古代迥異。文學作品寫給一般大眾看,更與從前主要寫給文人看不一樣。消閒娛樂、八卦扯淡之風遂爾大盛。偵探、武俠、情色小說則占了大宗。

  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學之崛起,其實就趁上了這個勢。利用通俗文學之潮流與勢力,反對雅文化,諡之為舊文學、死文學。勝利之後才再反戈一擊,反對大眾通俗文學,諡其為鴛鴦蝴蝶派,而自居純文學。

  此後,現代文學之發展基本上就是兩路,一即上述有自居純文學之路,强調爲藝術而藝術、文學獨立、表達自我,具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態度,又與現代主義親近。另一路則是所謂雜文學之發展,以魯迅雜文爲範例,認爲文學仍有具體的政治社會功能。這一路很快總結爲現實主義或寫實主義,乃至社會主義寫實主義云云。兩者相與倚伏,此起彼落,遂形成九十年來新文學之大體景觀。

  例如五十年代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較偏於前一路,反對文學之實用性、工具性,重視對人內在意識或自我之探索。七十年代引起現實主義之反擊,强調文學之社會使命。大陸則自「延安文藝講話」以來,文學均與政治社會密切結合,到八十年代才發展現代主義,講文學主體性、重視文體及自我。

  所以在八十年代,大陸大倡現代主義、文學自主性,是有革命意義的。故能與當時改革開放之整體社會文化形勢相結合,甚至帶動社會文化反思,掙脫社會主義寫實主義之格套。但時至於今,文學之社會改革意義早已讓位給政論時論,而政論時論,却不被文學界視爲文學。因爲我們的「文學」,自八十年代以來,又已以純文學爲範圍了。發抒個體自我,追求文學審美本身之價值,遠高於關心社會公衆福祉。文學獨立等概念,過去雖曾具有社會改革意義,如今卻成爲文學關懷現實之局限。

  而現代文學之所謂文學性,其所追求的文學審美又有什麽價值呢?新詩之接受度越來越小,小說又越來越不好看。作家雖仍擁其桂冠,彈冠相慶,社會上其實早已對之充滿懷疑。否則你認爲傳統詩詞辭賦、武俠小說、歷史小說、大衆通俗小說等等爲啥會重新振起人們的審美興趣?

  這些都是現代文學本身的問題,文學之社會環境也很可注意:五四運動以後出現的現代文學,其實是一種知識分子文學,故它有既發抒自我又關心公衆福祉的兩重性。可是如今知識人階層一方面分化,一方面弱化,均使此種文學難以發展下去。

  知識人階層之分化,講的是現代教育走知識分化之路,人文與理工早已分裂成兩個世界。人文學中,過去以文學做爲基本知識教養,如今也早已易位,不僅理工科生不嫻文學知識,政法商企之學生也無文學課程和需求。即使年輕人想要獲得這方面之教養,現代教育體制內的文學教育亦不能滿足其需求,以致他們只能由網上或大衆通俗文化領域中去找,進一步形成知識人階層的分化。

  知識人階層之弱化,則指的是知識分子面對政治時局,不再有五四時期、二三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那種擔當了。知識分子精神疲弱,故僅能在內在自我意識及形式美感中自娛自賞,對文學之社會環境默然以對。

  如此滑坡了的現代文學,應如何振衰起敝呢?

  我以爲應在精神上重新强化知識分子之胸懷,而在審美視域上關注大衆通俗文學、網路文學以及傳統文學之發展,反省現代文學及其體制本身的局限和困境。否則,滑坡者終將繼續滑坡下,而文學之生命兀自無窮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巴蜀國學營
后一篇:台灣去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