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草意識

(2012-05-13 17:26:59)
标签:

杂谈

    春將盡矣,飛絮滿天。前曾論及花草,頃復續說數語:

  詩家比興,多本花草。但花草意識之深,詩似乎還不如詞。

  詞選伊始,即名《花間》;後復有宋人《草堂詩餘》、《花庵絕妙詞選》等;還有專選詠梅之作的黃大興《梅苑》。至明人陳耀文乃合《花間》與《草堂》爲《花草粹編》。黃河清等人更有《草堂詩餘》正、續、別、新諸集之刻。一時間,花草儼然詞之代名詞。故王士禎論詞之作就逕稱爲《花草蒙拾》。

  事實上,詞家也確實較詩家更屬意於草木花卉。名家別集如謝薖《竹友詞》、張元幹《蘆川集》、周紫芝《竹坡詞》、沈灜《竹齋詞》、廬陵李氏《花萼集》、張掄《蓮社詞》、史達祖《梅溪詞》、高觀國《竹屋詞》、孫惟信《花翁詞》等都以草木立名。

  而詞牌名稱,也是個觀察詞人花草意識的好指標。屬意花草者,殊不罕覯。例如:

南柯子。又名南歌子、風蝶令。唐教坊曲,仙呂宮。張泌云:「柳色遮樓暗,桐花落砌香。畫堂開處晚風涼,高捲水晶簾額襯斜陽」,本以草木起興,故知歌為柯之訛。

賣花聲,又名浪淘沙。唐教坊曲,本七言絕句,後流行為雙調小令。柳永後演為長調慢曲,入歇指調,周邦彥入商調,格式不同。

雙紅豆,又名長相思。唐教坊曲,雙調小令。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云云者是也。

山花子,即攤破浣溪沙。南唐中主:「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一闋即此調也。

采桑子。又名羅敷媚、羅敷豔歌、醜奴兒令。既稱羅敷之豔,又名醜奴兒,殆不可解。有雙調、羽調。作者如馮延巳「花前失卻遊春侶」、李清照「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等,均不就采桑事說。

柳梢青,又名隴頭月。秦觀「岸草平沙,吳王故苑,柳裊煙斜。雨後輕寒,風前香細,春在梨花」云云,即咏本題者。

一剪梅,雙調小令。

雪梅香,正宮。

風入松。琴曲即有此名,傳為嵇康作,宋曲入林鐘商。吳文英「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俞國寶「暖風十里麗人天」等,雖非寫松,仍存風動草木之意。

醉花間,唐教坊曲,雙調。

醉花陰。李清照詞:「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木蘭花。唐教坊曲,林鐘商調。宋教坊演為木蘭花慢,又有偷聲木蘭花。木蘭在詩詞中甚多,義山詩云:「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踏莎行,中呂宮。莎即草,晏殊「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猶是本意。

淡黃柳。姜白石自度曲也,正平調。「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者,即用本意引申。

惜紅衣。紅衣指荷花,亦白石自度曲也。序云因吳興荷花盛開而作,以無射宮歌之。

暗香。仙呂宮,亦白石自度曲,與「疏影」皆詠梅名篇。

桂枝香,又名疏簾淡月。

荷葉杯。唐教坊曲,雙調,溫庭筠:「一點露珠凝冷,波影,滿池塘。綠莖紅豔兩相亂,腸斷,水風涼」,即咏荷花荷葉者。

柳枝:樂府瑟調即有《折揚柳行》,橫吹有《折楊柳歌詞》,清商曲有《折楊柳歌詞》,唐樂亦有《楊柳枝》。詞之柳枝即由此衍來。

乾荷葉。元劉秉忠自度曲。

一葉落。以唐莊宗詞“一葉落,寒衣珠箔”名調。

後庭花。用陳後主《玉樹後庭花》意。

望梅花。和凝作望梅花詞,因以名調。

浣溪沙,一名小庭花。

柳含煙。毛文錫詞:“河橋柳,占芳春。映水含煙拂路。幾回攀折贈行人”,遂名之。

桃花曲。又名十二時。

占春芳。東坡詠梨花“紅杏了,夭桃盡,獨自占春芳。 

楊花落。李邦直“楊花落,燕子橫穿朱閣。”

鬲溪梅令。白石自度曲。

雙頭蓮令。趙介之詠雙蓮。

滴滴金。詠菊者,因以名調。史鑄《菊譜辨疑》說:“越俗有菊花由花梢引露滴入土,却生新根而出,故名滴滴金。”

尋芳草。取孟襄陽“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句意名調。

遍地花。小石調。韓翃詩:“踏莎行草過春溪”。

蝶戀花。商調,以簡文帝樂府“翻階蛺蝶戀花情”立意。或云本蘇小小故事。

玉梅令。高平調,白石自度曲。謂石湖畏寒不出,作此戲之。

看花回。取劉禹錫詩意:“無人不道看花回”。

荔枝香。大石調。用唐明皇楊貴妃故事。

隔浦蓮。大石調。

鬥百花。唐俗女子鬥花,以奇為勝。

爪茉莉。夾鐘調。

滿路花。仙呂調。又名促拍滿路花。

蕙蘭芳引。仙呂調。

江城梅花引。合江城子與梅花引而成。

一枝春。亦詠梅花者。

紅情。柳永詠荷,創此調。

滿庭芳。中呂調,吳融詩:“滿庭芳草易黃昏”。

並蒂芙蓉。杜次膺作,詠並蒂蓮。得以除大晟樂府協律郎。

國香。詠蘭。

丁香結。商調,取古詩“丁香結恨新”之意。

桂枝香。唐裴思謙狀元及第,宿平康里,詰旦賦詩:“銀釭斜背解鳴璫,小語低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桂枝香。”調名本此。王安石曾賦此闋,東坡歎曰:“此老野狐精也”。

霜葉飛。大石調。

一萼紅。據說太真初妝,宮女進白牡丹,妃拈之。次年花開,都有一痕紅線。明皇為製《一拈紅曲》。詞名本此。

  此外,尚有賣花聲、灼灼華、花犯念奴、百葉桃、石藍花、看花忙、青苔思、一叢花、擊梧桐、雨中花、擷芳詞、柳梢青、緗梅萼等,不能盡考。

  當然也有些名稱看起來像取意於花木而其實不是。如《菊花新》,乃是咏人的,稱某人爲菊部領袖;《一枝花》,也詠人,指唐傳奇李娃傳的原型「一枝花話」。還有些與草木本來無關,可是後來又有關了。如《虞美人》,原本取意項王虞姬事,但《益州草木記》偏偏講了個故事,說:“雅州名山縣出虞美人草;唱虞美人曲,應拍而舞”。這就跟草木有關了。諸如此類,也不能盡考。由這些詞調名稱及其取名因緣來看,詞家花草情深,實在驚人。

  此種現象,也許會令人聯想到詞體的特徵。詞之正宗,夙推香奩。謂其風格婉約,要香而弱,多女郎口吻。屬思花間,殆由於此。

  這也不能說沒道理。不過美人香草是中國文學的大傳統,未必因留情花草,風格就偏於婉約香弱了。詩中老杜,還被稱為浣花翁呢!詞家蘇辛,同樣花草繫情,而不害其為曠蕩豪放。

  稼軒且有其他詞家很少用的調子,如《金菊對芙蓉》,以此詠重陽;或《尋芳草》,雙調,五十二字(這個調也只有稼軒作過,無別詞可校)。他還有詠極罕見之花的,如以《水龍吟》賦京口范氏文官花。明胡翰因作《文官花贊》、蘇伯衡亦有《范氏文官花詩序》,發揚其“草木之植,鍾美於天地”之思想。另外,俞弁《逸老堂詩話》還說:“梅花不入楚騷、杜甫不詠海棠、二謝不詠菊花,亦可懊恨。辛幼安詞云:‘戲馬台前秋雁飛,管弦歌舞更旌旗。要知黃菊清高處,不入當年二謝詩……’詞調鷓鴣天。稼軒蓋為菊解嘲也。”草木知己,似乎也不能漏掉稼軒這樣的詞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