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禮儀
(2011-01-28 21:10:33)
标签:
杂谈 |
二十六日返台,天正落雨,典型的台北之冬。
過兩天要奉母去越南河內小遊數日,除夕才能返回。暫貼一短文以當補白。
洪富連《生命禮儀之理論與實務》序
龔鵬程
生命禮儀,是指我們處理生命的方式。這些方式,因為屬於族群共同的生活型態,因此它會形成為社會中的禮俗、規範,並引導著我們的行為。世上種族各異,語言、文化,乃至社會組織各各不同,但若我們從生命禮儀入手去觀察,則該民族獨特的生活型態、價值體系、人際關係、思想信仰等便皆不難洞若觀火。故生命禮儀的研究,實乃探索文化之鑰。
然而,關於生命禮儀,又不是這種人類學式的研究所能窮盡。因為生命禮儀是活生生介入於生活生命之中的,沒有誰能置諸度外。它更像生命本身,或者說:生命正是透過這些禮儀才能顯示其存在意義的。自然的生老病死,或一年四季的流轉,以禮儀彰顯之,所以才能呈現其價值與值得珍視之故。個體與群體,甚或個人與天地鬼神之關係,也才能因此得以貞定。歷代大儒或聖王治國,都著意於制禮作樂,欲重新貞定這種生命意義,就是這個緣故。
可惜近百年來,禮衰樂喪,傳統生命禮儀漸遭佚忘,新的社會又未形成其生命禮儀,不中不西、不古不今,徒成一片混亂而已。
一九九二年我曾在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的支持下召開「宗教與生命禮俗」研討會,希望能呼喚社會重新正視生命禮儀。一九九六年創辦南華大學時又首開生死學研究所,次年再開辦繽葬管理培訓班,賡續推廣此事,提倡生命教育。同時還舉辦了冠禮、射禮、鄉飲酒禮等。不過,生死學及生命教育之倡導,固然影響廣遠,香港大陸之相關教育體系亦緣此而展開,但實際上只涉及生命禮儀中的一小部分,亦即生老病死、冠婚喪葬中的死葬部分,其他生命禮儀之整體關懷,畢竟還有太多事該做而未做。
現在我看到洪富連先生這本《生命禮儀之理論與實務》,方才大饜所懷。這本書從生命的起源講起,先概述生命禮儀與生命教育、天人合一之生命觀、東西宗教的生命禮儀。接著以生命管理的角度,討論冠禮、婚禮、喜慶儀節與祭拜習俗、公共禮儀、國際禮儀。然後再申述生命關懷之道,例如臨終關懷和喪葬儀節等,最終以「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作結,寓存勵世之意,是對生命禮儀比較完整的論析。且簡要明飭,便於社會各界施用。既是入門通論,又屬實用可行的禮書。在目前禮崩樂壞的這個時代,此書不啻濟世之津梁。我很感佩其用心,故敬為序之。庚寅歲末,寫於台北龍坡里雲起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