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龍行於野

(2009-03-25 07:32:07)
标签:

杂谈

    弟子賴和平由成都來北京,約了十六日見面,遂邀王駿、任定成同往吃涮羊肉。和平云在川中有幸與劉門傳人結緣,蓋與劉咸炘先生一脈相承者。劉氏《推十書》從前台灣有翻刻本,今所出劉氏遺著乃十倍於昔日所見,惜學界尚乏研究者。

 

  因念大陸自改政以來,舊有學派教派,悉遭掃滅,幾於萬馬齊喑。如今改革又三十年,舊日教派學脈尚存於天壤者幸得漸漸挖掘以出。然氣機尚微,學界又日困於教育部之體制中,無力聞問,唯賴民間一二有心人士護持講習之耳!

 

  四川劉門之外,我知道北京的一耽學堂與王鳳儀老人可能有些淵源,曾印贈王氏言行錄。另北大陳來兄一博士生亦曾贈我段正元《師道全書》第九卷。此書連我也沒讀過,本諸《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之意,倡立樂教,所言頗有倫脊,也是三教歸儒的講法。清末類此之學,恐怕甚多,惜今多未傳。

 

  張利民則示我一篇他替浙江寧海陳毓照老先生整理編輯的《中國道家西派典籍匯編》序言,令我知道西派丹法在大陸依然傳承有緒,也很欣慰。從前我在台北辦中華道教學院時,曾請馬炳文先生來講授丹法,馬先生就是西派的。但我對大陸的西派傳承並不熟悉,今得張利民文,自然十分高興。張利民又曾師張義尚,張氏道兼仙佛,術合文武,著作甚多,而於學界幾乎毫不知名,可見今日禹域沈霾湮沒者,其實不可勝數。學界雖然頗乏生氣,但不可說大陸真無人才也。此類隱門秘派,倘能一一為之鈎玄抉微,表彰於時,豈非一大功德?

 

    十七日飛廣州,轉珠海,在聯合國際學院講了兩天課,主要是談「人生的性與命」。二十日則飛梅州,到嘉應大學客家研究院。

 

    梅州雖只是廣東一小縣城,卻是全世界幾億客家人的首府,號稱「世界客都」。去歲在馬來西亞開客家研討會,嘉應大學房學嘉先生就邀我到梅州。房先生在我辦南華大學時,曾與謝劍教授合著《圍不住的圍龍屋》,由南華出版,亦曾到南華來參訪過,因此我也很想去梅州看看他辦的研究院。陳興武又恰好是大埔人,毗鄰梅縣。知我要去,替我張羅了一大堆參考資料及相關聯繫人,所以欣然就道,一切也十分順利。

 

    在梅江區看了東山書院、黃遵憲的故居人境廬、張資平故居留餘堂、千佛塔、狀元橋;在梅縣看了仁厚溫公祠、陰那山靈光寺;在松山看了李氏世德堂、崇慶第等等,雖是走馬觀花,但足以與所知相印證,已可謂不虛此行。

 

    二十日晚上在星圍承德樓舊圍龍屋中吃飯,吃了梅干扣肉、鹽焗雞,紅麴燒狗肉,艾草狗肉煲、野豬肉、山坑螺、烤斑鳩、雞湯木耳,味酵粄等。除梅干扣肉外,大抵皆台灣客家菜所無之品。例如粄,台灣多是粄條,沒見過味酵粄。鹽焗雞,雖台灣各處都在賣,但此地做法是把雞殺好後吊起瀝乾水份,再用草紙紮好,放入鹽堆裡,用文火燜之,台灣一般也不能如此費工。

 

    二十一日中午在松口一野攤上吃蛇、野豬肉、魚骨粉等,亦不惡。鄉人在溪邊採野草,視之,枸杞也。此間喜用草木燉煮,枸杞草、雞骨草、石參、艾草、巴戟……等不計其數。既講究食療,又添滋味,為一大風俗特色。食間與諸君共話童時鄉間捕蛇、食鼠、吃穿山甲、野山豬之見聞,亦相與撫掌。

 

    晚間則去吃五華豆腐。此地都說是釀豆腐,其實是鑲。把肉鑲在豆腐裡。鑲肉不稀奇,各地都會做,但無如五華這般滑嫩。熬大骨及醎菜苦筍等也都甚好。我座師陳槃庵先生即五華人,整理其鄉邦文獻不少,卻未聞他提及家鄉有此等美食,或者先生不似我這般俗鄙,光曉得吃罷!

 

    二十日晚上徐學奏兄嫂還來拉我去橋下吃狗肉火鍋。二十一日又與宋德劍一道去吃香乾狗肉、鹽焗狗及奶燉狗肉。梅州客家吃狗而不常吃蛇,故蛇肉舖很少,狗肉館則櫛比鱗次,各有各的做法,燜煮燉烤,一應俱全。可惜我時間有限,肚腸也有限,不能一一採風問俗,深感遺憾。

 

    為何此地食狗成俗呢?客家族群之形成,除了漢族血統外,與瑤、畲族關係最為密切。這幾族多有盤瓠(盤古)圖騰信仰。盤瓠就是狗。信仰盤瓠、尊為祖先,為何又吃狗呢?

 

  近年客家研究蔚為顯學,但在食、衣、住、行、育、樂中,研究其住者最多,育樂其次,衣跟行,談者已少,食狗之俗,竟幾乎不見分析。事實上,瑤、畬人也有不吃狗的。圖騰信仰本來即有兩型,一種是視圖騰物為禁忌,絕不敢吃牠;一種是視圖騰物為與我生命相連之物,不唯相親近,抑且吃了牠還可以補救充實我的生命。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許多宗教的「聖餐」思想都源於此。如基督教徒禮拜時就都要喝耶穌的血、吃耶穌的肉,即源於此種思想。只是基督教把這種思想徹底儀式化,用餅乾和葡萄酒來象徵血肉,梅州客家人則把這種思想生活化了,成了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活動。

 

    梅州人顯然就是會過生活的。除了喝娘酒、喫狗肉之外,生活安適鬆緩,酒吧沿江開立了數百處,街邊攤店,夜半仍常滿座。且皆居人,而非遊客。可見這個山城生活甚為逸豫,是個過日子的好地方。不過,這似乎又跟傳統客家艱苦辛勤、客旅四方之風,已有了許多不同,如何評價,頗費思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服裝思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