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行
(2008-12-21 22:06:06)
标签:
杂谈 |
一、廬陵文化
吉安古稱廬陵,除歐陽修、文天祥以外,宋元明清時期人才輩出。進士就有三千人左右,居全國之冠。狀元二十人。也有狀元、榜眼、探花三者皆由吉安人囊括之例(明建文二年、永樂二年)。但科舉人才之盛,其實只是地方整體文教水準高了以後的自然表現,吉安文教之特點不在科舉利祿,而在文章節義。文天祥不用說了,朱熹王陽明的理學盛行於鄉野村戶之間,書院就有兩百多所,可見其一斑。
但如此鼎盛之文化,在清末迅速衰落。至今吉安經濟落後,人才寥寥,遠不能與古代相比。該市領導階層覃思重振古風,恢復廬陵文化之榮光,正基於此一巨大落差。
可是,廬陵文化之核心或基石是什麼呢?不就是儒家文化及教育嗎?近代江西,自蘇維埃政權建立以後,便成四戰之地,戰爭當然摧毀了交通與經濟,紅色政權所提倡的思想及意識型態更是反儒反文教的。故浩劫之來,吉安被禍最酷,文采風流,掃地以盡。如今改弦更張,想重新發揚廬陵文化,自然是好事,但對其紅色記憶迄今尚乏反省,更無批判,仍視為榮寵,這就難辦了。我應黨政機關之邀來演講,對此又不能指門罵人,自然只能虛泛一點,說說廬陵文化與現代管理的關係,聊以塞責而已。
二、青原山
抵吉安次日即往青原山淨居寺。大霧封山中登大殿、拜七祖塔、摩挲碑碣,感慨繫之。此七祖青原行思之舊地也,宗風猶存,在大陸各寺院中特見儉素清修之意。老和尚體光禪師戒行甚高,我讀其語錄《空谷足音》,甚為感佩。現任住持妙安禪師則與我為舊識,曾來我佛光大學參訪,我亦曾去廬山東林寺找過他,如今來此地任住持,宏闡曹溪法脈,頗有做為。彼此相見均甚忻喜。
淨居寺旁的陽明書院,情況就大不如淨居寺了。王陽明曾任廬陵縣令,在青原山講學。陽明去世後,弟子仍聚集於此講學,每年春秋兩季且在青原山舉辦「講會」。鄰省嚮應,舟楫雲從於青原贛水之間。可是如今陽明書院僅剩一處廢墟、幾堆瓦礫,令人不勝唏噓。
觀此,我乃向地方政府建議重建陽明書院。如明年能建成,我就號召海內外同道,一齊到青原山來重開講會。
三、白鷺洲書院
江西書院之古者,莫古於白鹿洞。南宋嘉熙四年,白鹿洞書院出身的江萬里出知吉州,次年便在贛江江心白鷺洲上建書院,祀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熹,並用〈白鹿洞書院揭示〉教示子弟。因此這個書院乃是白鹿洞書院直接的衍生物,文天祥即出身於此。明嘉靖間,王陽明弟子黃宗明重建白鷺洲書院,王門健者羅欽順、鄒守益、聶雙江、歐陽德、羅洪先、胡直等均講學於此。民國後改為學校,至今仍為白鷺洲中學所在地。舊址則僅存清代建築雲章閣、風月樓,民國建築中山樓、文山樓。七百餘年,弦歌不輟,現今大陸的書院大約僅有這一所了。其餘的,都歸入古蹟園林旅遊部門啦!
四、井岡山大學
在井岡山大學演講了一場。井岡山大學其實並不在井岡山,乃吉安師院升格改制而成。現有生員萬餘人,校地二千餘畝,氣象崢嶸,校長張泰誠尤為幹練。雖然目前尚無碩士點,但引進人才不遺餘力。
可是昔年改制時也許欠了考慮,以為名叫井岡山大學可獲國家較多的支持,而實質上中央只管其直屬院校,井大這類地方院校,中央不可能另有政策或經費之支助,一切仍須靠地方。這樣,井岡山大學的名稱便不利於發展了,國際交流、社會印象、學界觀感,均不無影響。但既然叫做井岡山大學了,似乎目前誰也不敢提議說要改,只好仍舊這麼辦著吧。
五、古村
因近代經濟落後,古村古民居反得而以保存。這次我去看了吉州區的釣源村及我老家值夏鎮的漾陂。釣源為歐陽家族、渼陂為梁氏家族。
前者有明清古建一百五十餘棟,部分毀於太平軍之亂,文物尚存米芾所書「晝錦堂記」碑石等,長廊及旗杆石之復建則不合古制。老村長歐陽德麟介紹本地掌故很熱情,如戲台上唱戲一般;說得興起,手舞足蹈,手上燃著的香煙頭,把我的衣服燒了一個洞。
後者就在我老家永樂村旁,建築與我村十分類似,祠堂甚且幾乎一模一樣,據說是依同一張圖紙建的。此村有舊居三百餘幢,有商舖、寺廟、教堂等,結構與層次較釣源豐富,只是紅色更甚,紅軍基地的意義竟有點掩蓋了古村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