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返台,迄今一週。
剛回來時,臺灣因颱風淹水;這幾天又酷暑難當,看來天氣跟經濟一樣糟。所以社會上對大陸觀光客來台頗為期待。可是也有人說:他們要來臺灣看什麼呢?
我剛在山東辦完國學營。山東大學為我們舉行了開營儀式,並請杜澤遜教授向團員介紹了山東省正在編文獻集成的事,且謂此工作頗受啟發於台灣銀行過去所編的《台灣文獻叢刊》。這個刊物,在大陸各台灣研究機構夙有好評,卻不料對山東省之文獻整理亦有裨益,令我憬然有悟。
方今兩岸開放直航,大陸人士來台旅遊者,想必均以遊賞山川風物為主。例如阿里山、日月潭諸名勝,當為行程首選。確實,台灣地形地貌特殊,海上聳起數千公尺之中央山脈,東北的海蝕地形、南部的墾丁熱帶景觀、東部的斷崖與大理石切割地形,如太魯閣等,皆為大陸所無。相關動植物,亦頗有大陸不經見者。故山川之美,足供臨賞,可以移情。但自然美景,其實世界各處都有,雄奇幽絕之處,台灣未必就能獨占鰲頭,無可替代。唯有人文景觀則不然。台灣的歷史因素,形成了特殊的中華文化區,語言、文字、風俗、文物,在在可觀。這才是大陸人士來台所應注目的。
來台旅客,大抵均由旅行社安排了去景區遊賞,台灣之語言、文字、風俗、文物,雖未必能專門去觀察體會之,但行程中當亦能略有體驗,因此此處也就無庸詳說。倒是台灣的文獻之美,或許可略予介紹,聊為提醒。
台灣本為海上孤島,開闢甚晚,明末清初漢文化才漸移入。清末又遭割讓給日本。光復後,政府隨即遷台。故在一般大陸人士之想像中,台灣的人文建置,殆皆光復以後事,前此則草萊無文,或淪於日本文化而已。此固由長期受制於「國共鬥爭」史觀以致視域受限,亦因對台灣文獻缺乏接觸使然。
台灣開闢雖晚,但在清朝已人文鼎盛,勝過許多大陸地區。其詳可見《台灣文獻叢刊》《台灣文獻史料叢刊》《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台灣文獻匯刊》等。頃正編輯的《全台文》《全台詩》《全台賦》,莫不卷帙浩繁,文采斐然。如《全台文》所收,止於一九四五年,便有七十五冊,二千萬餘言。《台灣小說彙編》,凡四十六冊。大陸論晚清民初小說史及鴛鴦蝴蝶派者,於此可說全未寓目,不知當時海外尚有此一文脈奇葩也。
除台灣士人本身之創作外,古代文獻之蒐集亦甚可觀。曾任北大、中央大學教授的徐子明先生於一九四八年來台時,就曾說:此地「草木蔥青,山水清幽,頗堪怡悅。而圖書蘊藏之富,尤內地所難方。苟志在進修,則東西典籍大都皆備。不爾,則歷朝筆記饒衍盈閣,往往為書肆所罕見,亦足於陶寫」。嗣後政府遷台,帶來大批文物,就更不用說了。故如今台灣所藏文獻,往往可補大陸之闕。
文獻乃人文成果之一端,舉此為例,乃是希望大陸朋友在游觀山川之際,亦能同樣關注台灣的人文發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