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返台,準備七月八日領團去白鹿洞辦國學營。
前兩天,中華書局、新浪網、中央電視台及曲阜市,在北京圖書館開辦「我的論語心得」徵文比賽,找我去參加啟動儀式。我當然明白此舉有些商業上的用意,但基於推廣閱讀《論語》的心情,仍去參加了。發言大意如下:
一、
大陸近年之國學熱或論語熱,很多人不以為然,覺得熱昏頭了,該降降溫。但依我看,熱只是未正常化之現象。關鍵在於社會有加強認識傳統文化之需求,媒體配合之、推揚之,而體制性的教育結構漠然不動,甚且打壓之。激揚起來的氣氛不能斂才就範,順利進入教育體制內,焉得不在社會上繼續鼓盪?此猶如人體不能舒風散熱,那就只好持續發燒。以台灣來做對比。台灣的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很快就體現在中小學教材中,《論語》《孟子》成為「文化基本教材」,每個人都讀過,自然也就不用于丹那樣在電視台上開講,更不必辦什麼徵文比賽。因此,如今鼓吹閱讀經典,更重要的,其實是促使教育體制改革,而不獨發展為社會文化運動。
二、
大陸現今之熱,由上述觀點看,乃是病態,或者說根本也還沒熱。因為在體制內尚不重視傳統文化(不但無文化基本教材,中學語文教本裡文言文的比例也較低。台灣現在高中課本的文言文占65%,將來準備「去中國化」降為45%,跟大陸看齊)。社會上又彌漫著一種認知魔障,老是在自命前衛,不斷嘀咕:「都什麼時代了,還要讀二千年前的老古董嗎?」這種心理既普遍存在於自以為是的知識人、主流社會中,傳統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熱起來。
這些動不動就諷嘲講國學、讀經典是保守主義的人,為什麼從不想想:西方人為何至今仍在讀《聖經》,講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呢?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是反民主的,《聖經》尤其與科學民主不相干,可是人家美國總統就職還手按《聖經》宣誓呢!大學裡講人文社會科學也動輒上追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通識教育更以經典閱讀為其核心。哪像我們這裡的半吊子洋派人士,啥也不懂就擺出一副不屑的姿態?
不打破此等現代化魔障,莫說國學熱,要正常化看待自己、看待傳統文化都難上加難!
三、
基於上述理由,對於推動閱讀經典之活動,我們理應支持。此次各媒體在平日浮光掠影、媚俗、由少數人掌握話語權的情況外,願合辦徵文,號召大眾共同閱讀經典,以深化理解,自然也是值得鼓勵之事。
據聞前此大慶油田已舉辦過徵文,不知文章內容如何。不過能讓一般人都重新接觸《論語》,毋寧是好事。中國古代,這些經典本來也就是一般民眾之讀物。宋明理學家慣在鄉里與田夫野老講習孔孟義理,民間更有耕讀傳家之傳統。現在,教育普及,但國家化了的教育體制,卻中斷了這個傳統。因此,恢復民間重新自讀《論》《孟》,可能也有另一個意義,讓耕讀傳統重新復甦於民間,是值得關注的。
四、
不過,舉行「《論語》心得徵文比賽」也有該警惕之處,怎麼說?
讀《論》《孟》而辦徵文比賽,古代早已有之,即科舉考試是也。科舉的文章,並不像一般人所以為都是無聊的八股,只曉得根據朱熹注去發揮,看不到自己的見解。今人沒見過八股文,所以如此瞎批評,其實八股科舉就是要看考生的讀書心得與見解,內中好文章也多得是。
例如《論語》「吾十有五而有志於學」一段,歸有光的八股破題就說:「聖人所以至於道者,亦惟漸以至之也」。也就是說孔子是逐漸積累、逐漸進步,才能成為聖人的。此說看起來沒什麼新奇,實乃大違古注之說。十三經注疏中《論語》邢昺疏就說:「此章明夫子隱聖同凡,所以勸人也」,朱熹注也說:「聖人生知安行,固無積累之漸」「所以勉進後人也」(此句是朱熹引程子的話)。他們都認為孔子是聖人,而聖人是生而知之的,根本不必學,故凡孔子勸學之語,他們都解釋為是孔子刻意勸勉別人的,並不是說他自己。歸有光的見解就跟漢宋權威注解都不同。
諸如此類事例,可說俯拾即是,文章更不用說了,起碼比今人寫得好。但古代科舉,人人讀《論語》、人人有心得,人人也都能表現於文章,那又怎麼樣?效果如何?
看來並沒什麼了不起的效果。某些人,例如秦檜,還曾考中過狀元呢!是徵文比賽的冠軍。但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似乎亦沒什麼體會。然則辦徵文比賽果然有啥益處?
之所以如此,是因那些參加徵文大賽的人,大半只是為了寫好文章,以謀祿位。他們看《論語》,無非看一堆言說,然後再根據它,自己又造作一堆言說而已。
朱子在其《論語集注》前面,特列了一篇「讀論語孟子法」,其中引程伊川云:「凡看論孟,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只做一場話說」。此語甚要。儒學是實踐性的學問,把心得寫下來,只是為了觀摩相印證,做個記錄而已。重點不在作文,而在心得,心中確有所得,且能見於實踐中。目的不在得獎。設獎只是個類似射禮的儀式,大家揖讓而升,下而飲,引發論學取友之趣味罷了。
參加徵文者,舉辦徵文者,皆應有此認識才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