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日出書狀況

(2007-06-05 07:37:03)
 

    有朋友問《國學入門》等書出版了沒。近日雖然到處玩,但出書還頗不少,出版狀況,一併說明如下:

 

  1、《國學入門》將由台灣學生書局出版,大陸版亦正由北大出版社排印中。

 

  2、《書藝叢談》,原由台灣佛光大學發行,現已脫銷。頃由山東畫報社重刊,補了〈孫過庭書譜序〉〈佛道經典書帖考〉〈書藝旁徵〉及〈述書賦〉等文,並加了若干圖片。

 

  3、《自由的翅膀》,台灣九歌出版社已印出。旅遊散文,與去年出的《孤獨的眼睛》為姐妹篇,是去年在《中華日報》專欄「書劍天涯」的結集,撫仰歌哭,遊以櫖懷。

 

  4、《近代思潮與人物》,已由中華書局出版。近代思想史,夙所究心,此次刊布一部分相關論文,談俠說劍,論鴛鴦蝴蝶,並評說嚴復、章太炎、王國維、胡適、魯迅、顧擷剛、林語堂、梁實秋、陳寅恪、錢鍾書等,持論或異時流,將來有機會再續說其餘。

 

  5、《唐代思潮》,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過去曾由該館印刊《漢代思潮》《晚明思潮》,現今補了唐代一段,將來再續刊其他時代之討論。這個系列,過去也出過台灣版,但大陸版有些增刪,內容並不太一樣。

 

  6、《文學散步》,世界圖書公司出版,亦已再刷。王一川先生曾有一書評,陷落在電腦的茫茫網海中,我今才找到,所以附載於後,以供參考。

 

文论也可以潇洒

——龚鹏程《文学散步》读后

 

王一川

 

    龚鹏程先生的《文学散步》早在21年前就在海峡对岸出了第1版,据说曾同时引来好评和争议。我推测其好评和争议的原因,大抵相同:一是引进时新的西方文论如结构主义之类评说中国古典文学,对于其时岛内中文系的文论正宗构成离经叛道架势;二是这位当时的年轻才俊敢于选择“散步”这类潇洒方式谈文论艺,并公然对盛行台岛的“文学概论”之类教科书体系发起挑战。如果这两点推测能成立,那么,它们作为此书的尤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今天应仍有其值得重视的学术价值,这也正构成它如今在大陆重新面世的必要性和意义之所在吧。

 

    以“散步”的灵活和潇洒身姿阐述文论,该是此书头一眼就抓牢读者的地方。看惯了“概论”或“原理”之类高头讲章而渴望轻松思考的人,会迅速注目并欣赏著者纵论文艺的轻盈身段。如果只看开头目录恐怕会吓一跳,全书内容竟多达19章,给人一种摆开阵势讲授繁复、艰深理论的预感。但其实,你只要一翻阅正文就知道,刚才的预感纯属习惯性错觉。这正文19章只是由19篇短小精悍的文论随笔结集而成的,加起来也大约只有15万字。15万字的教科书,与当下越出越厚的教材相比,确实够“薄”的了。但“薄”不等于薄弱,而有可能精到。作者自述有意“仿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来一趟文学散步”,并希望以此“走出个文学概论的格局”,是因为他相信“散步虽有起讫,却无规矩;虽有章法,却不期于严谨精密。偶然适志,更不需舞蹈之必博人欣赏赞叹”。确实,鹏程先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这些“散步”式文论随笔洗脱了通常教科书那种预先的精心结构和严密布置,而是追求短小灵活,起落自如,收放随意,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同时,它的具体阐述语言也力求平易、浅显和畅快,使得轻松自如的文论思索成为可能。读者如果能够习惯于他的时行时停的散步节奏,想必可以既饱览文学风景又不失享受散步独有的轻松愉快。

 

    光有散步文体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散步方式所开启的意义,也就是能让人在散步的轻灵中领略到文学的动人景致。此书引人注目地大胆吸纳西方20世纪形式论文论与美学的成果,并以此为整个文学理论构架的基石。作者一举拆散内容与形式的传统二分法,恢复形式在文学作品意义构成中的作用,一口气提出一系列叛逆性新观点:形式不是“工具”而是“意义构成的一部分”;形式是文学的“一切”;形式是“文学美的根本要素”;美就是“结构与形式”。这些观点当然有其西方师承(如唯美主义、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而且也必然会引发反驳(它们至今也在争议中),但在当时台岛中文系学术氛围中应具有一种开风气的作用,有助于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去重新打量中国文学文本。

 

    此书不愿从理论到理论,而总是从文学作品出发去阐述理论,这是让我欣然赞同的。作者进一步把文论阐述的逻辑起点放在“文学作品”上,由此逐步进发到文学形式与意义、文学的功能的探讨,可见作者在这里鲜明地竖立起作品本体论或作品中心论的理论立场。这种作品中心论立场本身当然值得探讨,我自己就对此有足够的警惕和保留;好在我同时又看到,在实际的阐述中,作者并没有“裸奔”王尔德式“形式就是一切”的歧路,而是注意从作品出发,把思考的触角伸展到文学的多样的意义世界领域,纵论文学的社会、真实、道德、历史、哲学等意义及功能,可见他是觉察到作品中心论的偏颇并有意去适当订正的。在当时文坛气候下有些矫枉过正,可以理解。

 

    由于是初次“文学散步”,更由于是借此“走出个文学概论的格局”的挑战性和叛逆性散步,此书存在争议点是必然的。如果不惜以今天的眼光去苛求的话,有两点建议是可以提出的:一是宜更多地留心理论构架的上下连贯和思路的顺畅,例如关于“形式”是文学作品的“一切”的思想如何与对文学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形成一致;二是在引证中国古代文学的同时,应更加注意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文本,那可能更有利于对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应用价值的阐发,以及更能激发当代读者的认同感。尽管如此,作为二十多年前台湾旧作在大陆的修订再版,此书的价值想必应当是双重的:一方面,作为引发一场学术风波的旧作,它应构成当年台岛文论变革的一个重要见证;另一方面,当大陆文论界正以活跃的和多样化的姿态(包括散步姿态)开拓自身的新世纪里程时,它的问世应能提供一种重要的参照,受到读者的欢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珠海之旅
后一篇:讀老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