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大兩個月的講座,今已是最後一節。友人說:「啊,想不到兩個月就過了,真是歲月如梭!」我說:「如今科技進步,已是如太空梭了,時間比從前更快呢!」
享受了兩個月的南台灣陽光,也享受了友情的溫暖和台南的美食,法式德式日式美式義式土耳其式都拉我去嘗過了,問我:還有一家「老友」,去過了沒?說還沒,於是一夥人就又跑去老友。
其實只是水餃滷菜,但牆上多有名家字畫。詢之,謂主人儒雅,多書畫友,于大成、吳璵先生主持成大中文系時,即嘗以字畫義賣所得捐為清寒講學金。每年發放,若不足,則主人自墊。市井多俠行,此即其一例。
上周在台南,還意外見到 柳存仁先生。與先生久不見,每年都能收到先生的賀年卡,但我遺失了記事本,許多舊地址電話都覓不著,因此也就無法回信。去歲在劉夢溪先生《中國文化》上刊了兩篇小文,據說柳先生還跟劉先生問起,而我竞仍未與柳公聯絡上。頃柳公遊香江,再來台灣,應法鼓人文講座之請,要在成大講三場,故得驚喜相見。
先生九十矣,然神明不衰,不但站著一講二小時,且記憶驚人,隨口舉示人名地名書名年號,累累如貫珠。我去聽了一場,由利瑪竇講到李約瑟。另講道教與養生等,我有課,不能去。問柳公是否曾傳授養生祕訣,曰:「未授功法,看來對你偏心!」因昔年在新加坡開會時,柳公見我疲殆,要我夜半去他房裡,親授了我一套功法。
我自己在台南時,也是跑來跑去演講的。上上周由台南去高雄,在高師大經學所講了一場,上周去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講了兩場。若加上這兩個月跑了兩趟珠海,還去政大講了一次,也是夠瞧的了。
高師,大概已二十年沒去。昔年在此講說,課餘便隨張夢機、曾昭旭老師等同去門口茶藝館喝茶,情景猶在眼前。而昔年裁成者,今皆名宿矣!
中正,也距上次來演講已十年。上次來,恰逢九二一大地震。學校招待我住在市區旅館,結果半夜大震,差點從床上掉下來。趕下樓來看,牆面磁磚皆已剝落,對街小販煮麵鍋的油水全震了出來,而三層樓的市場則震坍了,變成兩層。晨赴學校,強作鎮靜,還大談了一通學校該如何發展人文精神,而學校實驗室震損爆炸的消息隨後便傳了來。此番來講,沒那麼刺激,倒是與江寶釵、毛文芳、孫隆基、陳韻幾位見著了。早晨的校園,為霧所環,如浮在海上,尤美。
如此憶舊,無大理趣,聊以見在台生活之一斑!
不過,所謂人文精神,半賴敘事。懷舊講故事,正是人文精神維繫的方法,因此姑且再說說。
昨,成大中文學報開審查會,林慶勳先生來,我說起三十四年前去銘傳商專參加國學研習營的事。那一年是由孔孟學會主辦,方東美、程石泉、陳立夫、華仲麐諸老主講。方先生尤其元氣淋漓,一口氣講了四個多小時,紀錄後來刊在全集《演講錄》裡。但我們小朋友除了聽講外,玩得更快樂,記得結束晚會上我還代表我們這一組反串「蘇三起解」的蘇三,把同學們笑得打跌。而我們的輔導老師就是林先生。
結果林先生說他們當年之所以去參加輔導工作,其實也是去玩。因華仲麐先生說晚上要喝酒,找他們去作伴。華先生是貴州茅台酒廠的少東出身,當然酒量甚豪,飲饌亦精。他去英國留學時,隨身帶了一個司機,一個書僮,還有一個廚子。哈哈,你說這是去讀什麼書呢?
王偉勇兄則謂當年留洋者不乏此類,徐可熛先生去英國,也帶了兩個轎夫去。但扛著轎子上了街才發現不妥,隨即下轎步行,把兩轎夫遣回了。此類逸事,大抵與京師大學堂開辦初期學生帶著僕隸去上課差不多。
因說及國學研習營事,我今年也想賡續舊事!在暑假期間辦個廬山國學研習營。計畫已擬妥,與白鹿洞書院合辦。相關報名辦法及活動內容會掛在網上,有心參加者可去查看。今年以台灣學生為主。下次若找到錢,再來為大陸有心向學的朋友辦個國學講習會吧!
基於我的個性及我上述參加國學營之經驗,我辦的國學營自然與眾不同,一定是又好玩又能對中國文化深有體會的!怎麼樣,要不要參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