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专访作家李迎兵-吕梁学院中文系刘俊芳采访记录

(2015-05-16 16:14:03)
标签:

转载

按语:为文学发声,从个体写作的角度来解读,以《雨中的奔跑》《狼密码》《美人归》等为例,投射生命和爱的密码,文学的密码……
                 专访作家李迎兵

采访时间:2013年11月2日
采访地点:吕梁学院中文系系主任办公室

采访人物:李迎兵(吕梁籍在京作家,评论家)
采访者:刘俊芳(吕梁学院中文系2011级学生)
[转载]专访作家李迎兵-吕梁学院中文系刘俊芳采访记录
左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评论家李迎兵(长篇小说《狼密码》的作者),右为采访者刘俊芳(吕梁学院中文系)

1、刘:我们都知道您是土生土长的吕梁人,不知道您眼中的吕梁是什么样子的?

李:其实我对吕梁的印象更多来自童年的生活经验。童年的关于吕梁的记忆很破碎,也很温馨。那些旧的街道,旧的小学,都充满了回忆的影子。但是现在的吕梁发展很快,它在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毁掉了一些旧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符号。这种变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甚至会有隔阂,感觉我无法再融进这片土地。当然,我眼中的吕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主观性,这可能与我所处的成长阶段有关。

2、 刘: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吕梁文化孕育出了不少在文坛上活跃的人,您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吕梁文化对您有怎样的影响?您对吕梁文化是怎么看的?

李:单说吕梁这片土地,这种文化概念其实很抽象。它实际上更多的来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或是某个让你感动的画面,或是某个突然走过的身影,这些都是构成文化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拿我奶奶来说,她身上那种朴素的人生态度就对我影响很大,我在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里就提到了这些。

3、刘:是什么激发了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走上文学这条路的?

李: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一些红色经典文本,像《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红岩》这些,它们在今天看来可能文学价值不是很高,但它们却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可以看做是我最初的文学准备阶段。而对我的创作起决定性影响的还是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作品,我的作品有受到它们的影响。

4、刘:现在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消遣,成为了一种娱乐工具,很少有人能深刻理解文学的内涵,您能不能从一个作家的角度谈谈您对文学的理解?

李:对大多数人来说,文学可能真的什么也改变不了,它会把你的精神耗尽,把你耽误。即使是文学天才,也不一定会有光辉灿烂的结局。但是我还是认为文学是灵魂的灯盏,它会为你指明方向。只要你能坚守,文学就一定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 刘:我们都知道您是从吕梁一步步走到北京的,《雨中的奔跑》就有相关描述。可不可以把这部作品看成是您的成长史?

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能是。但从情节上有些东西是虚构的,它只是我心灵的部分自传,因为我还活着,还在成长,还在不断超越。

6、 刘:您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如《美人归》里的“屈木瓜”包养小三,落魄作家李土豆的京漂生活,您是怎样看待这些社会现象的呢?

李:实际上在我身边这些都真实地发生过。现在的社会拜金主义很严重,除了钱,啥都不信。当然,钱很重要,维持生存必不可少,但我们不能为了钱放弃所有底线。在现代化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对人性的异化。沈从文笔下单纯质朴的“翠翠”不见了,她们都被现代化了。很多农村女孩进城当小姐了。当然,我说的可能比较夸张,时代的主旋律还是以健康为主的。但是理想和现实还是有矛盾,文学要做的就是要穿透这些现实,看到灵魂的全部真相,写作的时候不能去坏留好。

7、刘:您为作品中人物设定的名字很有意思,像什么屈木瓜、李土豆、赵团圆、洪苹果、杨木勺等,您为什么会起这样独特的名字呢?

李:有时候名字具有符号性,像“李土豆”,他就具有土豆的特性,落魄,但却坚实地存在着。但有时候名字的设定比较随意,略带幽默,是为了让读者印象深刻。就拿“洪苹果”来说,她的名字就和她的脸有关,她的脸又红又圆,和苹果一样。

8、刘:我觉得您的很多小说语言风格幽默,带有调侃意味和讽刺意味,您对这是怎样的看法呢?

李:语言的幽默有时是因为书中人物本身具有幽默性,有时是为了反映一定的题材和内容,这是一种创作手法。

9、刘:您的作品题材广泛,长篇有,比如历史小说《狼密码》,心灵自传的《京漂记》、校园小说《校园情报快递》,以及中篇纪实小说《接过爷爷的枪》等,可以称得上是多领域创作了,这些作品肯定是您多方面尝试的结果,不知道您对这种多领域创作是抱有怎样的看法呢?

李:这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中篇小说《接过爷爷的枪》和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都是我在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创作的,有我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审视。而长篇小说《校园情报快递》这种校园题材的出现,一是因为当时我在鲁迅文学院担任辅导老师,给很多青少年作家看稿子,这种经历给我提供了一个写作的主题,而且社会上大部分读者都是青少年,他们喜欢看这类作品,这也是我创作这本小说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当时书商约稿,赶着写出来的,不到一个月的创作时间,出版后二渠道卖得很火。至于长篇小说《狼密码》,它的创作是因为我2010年参加了吕梁的“千年笔会”。千年景区是当年刘渊屯兵的地方,我到那里采风,有感而发,回去就打算动笔写这样一个历史题材的作品了。《狼密码》的市场情况也算不错。

10、刘:您的作品有很多对亲情的解读,不知道您接下来有什么创作打算?会不会接着写一些展现亲情的作品?
李:我打算把《接过爷爷的枪》扩展成一个长篇,但是还找不到感觉,很痛苦,偶尔会有幻灭感。作家需要一步步提升,没有作品,他的文学生涯也就衰退了。一个作家至少该有一部能反映自己创作实力的代表作,就像陈忠实的《白鹿原》一样,文笔厚重,算得上顶尖之作。

11、刘:咱山西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在文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您对山药蛋派这类的乡土小说是怎么看的?您的作品有没有受到这些影响?

李:山药蛋派是山西的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流派,对山西文学影响深远。一个作家与他的出生土地,生活习惯,甚至饮食都会有无法隔断的联系。在长期的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这些东西会留在你的血液里,不是主观上能改变的,文学也是。但是我认为文学流派容易忽略作家的创作个性,毕竟每个作家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你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继承那些传统的东西。时代的烙印,就是某个时代的作家无论如何写,都会有意无意地留下这个时代特有的宿命胎记。

12、刘:现在网络上玄幻小说,言情小说、穿越小说等发展迅速,您认为可不可以把它们称为文学?

李:站在经典文学的角度,我认为它不是文学,或是与文学有一定距离,是文学的热身。而站在市场的角度,它能卖钱,是一种文化商品。尽管它与纯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是网络文学也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传统作家会吸收网络文学的一些优点,以使自己的作品更适应时代的需求。

13、刘:现在微博、博客、qq空间等成为人们抒发感情的工具,您认为如何运用这些工具为文学服务?

李:我认为这些东西具有两面性。好的一面是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不好的一面是它会把你的思想世界分成碎片,把你整体思想给消解掉。真正的作家还是要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14、刘:我平时也挺喜欢写点东西的,但写出来的东西很多时候不尽如人意,希望您能给我一些指导,使我们大学生在写作上能够吸取经验。

李:写作要全身心地投入,拿小说来说,你要与你创作的人物融为一体,感受他的情绪情感,这样才能创作出一个好的作品。一个作家在成名之前总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在这期间他可能面临很多困境,但只要你放平心态与这个世界对话,努力投入,总会创造奇迹的。你不能一写个什么就希望大家都关注你,这是不可能的。对待文学,我们既要接受它对我们的陶冶滋养,也要接受它带来的磨难缺陷。不能一遇到挫折,就把文学贬得一无是处。我告诉孩子们,不管你经历什么,只要你还活着,那就是最大的价值,千万不能放弃,文学的力量就在这里:即便身体被世界伤害,灵魂会永远高尚。

附录——

李迎兵简介:

李迎兵,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多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普及部辅导教师。现为文联专业作家。已发表文学作品三百多万字,主要著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温柔地带》《美人归》,长篇小说《狼密码》《雨中的奔跑》《校园情报快递》,长篇评论《浅谈小说创作》等多部。曾在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师大、中国传媒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作过多次文学讲座。《温柔地带》在《滇池》与《小说月报》合办的“中国短篇小说精品展”推出,多家文学刊物转载;《雨中的奔跑》获得《火花》北京版核心栏目“中国文学六十人”。长篇小说《狼密码》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上市,参加首届山西省文博会书展,并在北京召开新书发布会,入选晋版优秀图书、年度好书推荐等排行榜,在《文艺报》《神州》《河北日报》等主流文化传媒发表相关评论。《美人归》新近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