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拥抱伊甸园的天空

(2012-04-23 19:23:33)
标签:

曹蓉

李强

照片

李迎兵

书评

杂谈

  拥抱伊甸园的天空按语:2012年4月23日上午9点,四川女作家曹蓉长篇小说《栀子花开》(新星出版社)新闻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8层多功能厅隆重举办。主办单位为当代文学研究会,当代文学研究会办公室主任、作家、评论家曹孝忠主持。曹蓉与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教授以及首大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见面交流。何振邦、崔道怡、来春刚、关登瀛、黄文华、李美皆、汪守德、王振应、邾瑢、刘烈娃、郭善润、张洪祥、李迎兵、卞庆奎、宋健强、谢晓雪、张利平、胡杉杉等作家、评论家及文艺爱好者作了相关主题发言及感言。陈建功、雷达、陆天明等名家发来贺信,与会来宾共有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鲁迅文学院、首师大、民族大学等著名作家、评论家以及新华网、腾讯网、首师大《文苑》杂志等媒体共80余人。外联、会务组罗隽。本博客特此发表研讨会相关照片若干,另附有李迎兵书评《拥抱伊甸园的天空》。本博文照片发自现场,摄影:李强。上图为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年女作家曹蓉,著有长篇小说《栀子花开》等。全书已在《珠江晚报》和小说文学网、天涯社区(成都)等众多的媒介连载。



拥抱伊甸园的天空上图为当代文学研究会办公室主任、作家曹孝忠   摄影:李强

拥抱伊甸园的天空上图为主会场

拥抱伊甸园的天空

上图为鲁迅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何振邦

拥抱伊甸园的天空

上图为民族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来春刚

拥抱伊甸园的天空
上图为著名评论家何振邦(中)、崔道怡(右)、汪守德(左)
拥抱伊甸园的天空
上图为女作家曹蓉(右)与李迎兵
拥抱伊甸园的天空

上图为电视连续剧《租个女友回家》小说原著者、青年作家卞庆奎发言


 

拥抱伊甸园的天空

      

      李迎兵/文

  

现实主义文学由来已久。人性的探究,情感的追问,都基于具体的生命个体出生的那一瞬间,以至于他(她)有了萌动的意识之后,开始进一步思考着——你是谁?你在哪里?青年作家曹蓉的长篇小说《栀子花开》(新星出版社),一开篇就把读者带入到一种出世的境界。正如人的意识和情感,能够“无中生有”地与现实生活发生关联,主要因为男女主人公各自都有一个充满奇迹和奥秘的丰富而复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男女身体不同的组织结构,以及阴阳对应的互为关联,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所有故事都决非偶然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所有貌似偶然的故事都是一种必然。男人改变世界,而女人则通过改变男人来改变世界。先说说小说的主人公。江若雪,一个刚刚27岁的已婚小女人,并不安闲于成都的城市生活。她下雨天跑到青城山,似乎没有目的,似乎又有某种期待。幂幂之中,江若雪与男主人公楚星辰相遇了。楚星辰比江若雪大20岁,但他是一家即将创刊的刊物主编。这样的相遇,注定要演绎一出中国式的“廊桥遗梦”。毫无疑问,男女主人公在城市里各自有着大同小异的家庭生活,而青城山则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世外桃园,并且彼此的心灵有了呼应,使得双方意外地撞出了情感的火花。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波顿.霍尔丹说:“宇宙不仅比我们想象到的更奇妙,甚至比我们想象不到的更奇妙。”男女之间的情感也是这样的让人们觉得“更奇妙”。我从曹蓉的行文和感觉里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再说,小说的语言。诗化,哲理化的色彩,在书中随处可见。作为年轻的女性作家,曹蓉既有极具感性化的温婉、伸展和细腻,又有张弛有度的广博、清晰的布局,以及对小说整体的掌控力。曹蓉是巴金文学院的签约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已经出版文学作品多部。从曹蓉的具象化表达中,能够时时感到人物在特定情境之中活动的个性,在简单和复杂之中突出更多生动的元素,浸染着极为理想极为浪漫的诸多色彩。“以中国十四亿人口计算,男女各占一半。”“能与我们白头偕老的只有一人,概率是一点八亿分之一。”紧接着,作家借着人物来继续分析:“相爱的概率是五十亿分之一。”这里的理性分析,既强化了男女主人公相遇并相爱的极为不易,又体现了作家细化的逼近之外还能有一种宏阔的把握。全书共37章,各有小标题。这些长长短短的小标题,既反映的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又体现了作家试图对生命与爱进行某种独有解读的个性方式。

 

第三,小说的故事。如何塑造好人物形象,并能讲好故事,则决定了小说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爱是生命的目的。”对于爱的解读,《栀子花开》已经通过文本来进行演绎和诠释。“你有一个花的名字,美丽姑娘卓玛拉。”一首来自高原的歌,贯穿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的家庭和身世。小说不仅仅在讲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延展到他们的父辈,以及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通过他们各自的生存状态,他们各自的爱情婚姻,他们各自的价值观,展现了作家的某种前瞻性眼光和抒写生活的能力。比如:江若雪的前夫徐哲,楚星辰的前妻杨素一,以及江若雪的妈妈江英爱与王言的爸爸王寒江之间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关联。这种偶然与必然,乃至过于戏剧化的设置,使得小说有一种曹禺话剧《雷雨》的痕迹。小说的整体行文风格,让我想到琼瑶、三毛,乃至张爱玲、村上春树等等,既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又体现了文字暗含的忧郁和悲悯色彩。比如对于现实婚姻的无奈,关于“婚姻橡皮人”的解读,以及江若雪在爱上楚星辰之后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让她在情感的反复中选择了逃离的选项。

 

最后,谈谈小说的结尾。这种前后呼应,似乎有一种暗合了。比如开头和结尾都把男女主人公放在了以青城山为背景的地理环境之中,颇具意味。小说后半部分,让我想起前一阵子播出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更注重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展示,比如:江若雪与暗恋自己很多年的大学同学王言之间的误会,直到最后得知他们竟然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妹。而楚星辰与杨素一离婚后,貌似扫除了与江若雪之间爱情的障碍,但江若雪害怕走近婚姻,以至于继续选择逃离,直到发生意外的悲剧。这个悲剧放在了汶川大地震的历史背景下去写,有了一种更加无法逆转的真实感和沧桑感。“刹那足以抵过永恒。”“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从此岸到彼岸,从生到死,这就是永远。”看了这部小说,江若雪结尾中的离去,让我能体会到作家本人的心跳。这些诗化的描写,这些触手可摸的形象,这些戏剧化的情节,让读者一起热血沸腾着。那种心动,那种感觉,一直留在心里,就像是炎炎夏日里突如其来的阵雨,始终昭示着一种存在的证据。

 

当然,《栀子花开》的作者是属于70后,而女主人公江若雪应该是80后,男主人公楚星辰则是50后,他们都已婚,属于典型的婚外情。而小说又追溯他们各自父辈的爱情,以及30后、40后的人生故事,作者试图展示一张不同代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情感路线图。总体上说,应该初具雏形,局部也很细致,但这张路线图似乎还不够特别丰满,也有一点瑕疵,比如人物对话过于书面语,缺少个性化、口语化、不同代际和不同身份的更多生活化。以至于很多对话成为完成故事情节的工具。另外,开头部分似乎节奏慢了,线性的推进过于单一,结尾又太过于追求戏剧化,缺少更多的实感。

 

(李迎兵,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担任鲁迅文学院辅导教师。已发表文学作品多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