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凤山

(2010-08-18 10:40:40)
标签:

作者

李迎兵

旅游

分类: 散文

凤山
吕梁市离石区凤山

 

一个周末。半前晌的时候,夏日的太阳已经发挥威力。一个人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就只好去爬凤山了。凤山对于城区的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远远的就能看到如同凤凰展翅的凤山主体和两翼,加之凤山庙居于山体的中上部,给人以无限的诱惑力和想象力。

 

现在的吕梁市区比过去扩大好多倍了。城市化进程出乎人的意料。离石区是主城区,也正对着凤山,快到山脚下,向上眺望,只见弯弯曲曲的石阶蜿蜒而上,望不到尽头。凤山庙颇具传奇色彩。山门牌坊增加了一种神秘感。追溯年代久远的历史,更让人觉得凤山不可思议,千百年来的口口相传给人们增加了更多的虔诚和敬畏。

 

再往上走,就看到一个亭子。这是一个爬山休息的地方。一个吹箫的青年,面对山下的城区吹唱民歌。随即,人再向上攀爬,很快看到凤山庙了。人有了目标,攀爬的时候就信心更足了。通常这个时候,上山晨练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除此之外,也有外地人,对凤山充满好奇。而我在外地人跟前侃侃而谈。也有一两对年轻的情侣,感觉时代大不一样了。毕竟,现今的凤山在满山的绿荫中展现了更多的自然风情。

 

在山门牌坊那儿,看到一个住在前瓦的80多岁的老婆婆,让我眼睛突然一酸,想起死去奶奶的慈祥面容来,泪水就要落下来。记得前些日看到的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34集电视连续剧《小姨多鹤》,尤其孙俪扮演的多鹤让我情难自禁。这个老婆婆讲到当年日本人占领时爬凤山的情景。日本人虽然看上去凶巴巴的,但实际上很迷信,在凤山庙的神像面前显得很虚弱。老婆婆追溯凤山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那时,从城里爬凤山还没有现在的桥,只有涉水而过。现在,当然不一样了。老婆婆讲到孙真道人的传说,讲到凤山庙的多次修缮,讲到现今凤山顶上入夜时拉起的巨龙般的彩灯。每年的正月二十六,凤山道院的传统庙会达到高潮。记得有一年的正月二十六夜晚,上山的人可谓人山人海。一个身穿红色羽绒服的高三女生举着点燃的香火来许愿考上最中意的大学,但在推挤中香火把她羽绒服给点燃了。我眼疾手快地帮她拍打后背上的火星。记得她考上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后来她还笑着对我说一定是沾了那次凤山庙会的仙气。据史料记载,孙真人本名孙浩远,字云际,离石玉亭街(今离石南关旧街)人,约生于明代洪武年间。十七岁时转入凤山道院,拜于陈希夷祖师道场门下苦心修炼,矢志不移四十余载。云际先生升真道后,他的弟子们立祠祭祀,奉他为“真人”,并于每年正月二十六日孙云际诞辰之日举行盛大纪念仪式。这就是凤山庙会的来历。

 

离石人爬凤山的次数最多,甚至于成为很多人每天晨练的必修课,几乎与大家的日常生活难以分割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享受过怡然自得的爬凤山的乐趣。后来,远在北京生活的时候,也经常想起凤山那种特有的热热闹闹来。在城区的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甚至都能和凤山挂上钩来。凤山对面是龙山,不仅仅早些年有电视转播台,关键是还有作家田东照写的那本小说《龙山游击队》,让人不由得想起作家王永泰笔下当年大老闫打鬼子的故事。而虎山处于城区的西北角,记得中学时去那里山上植过树。东川、北川和南川的城市一体化,也就是近年的事情。

 

从凤山庙院向下眺望,繁华的市区尽收眼底。许多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市民们早已摆脱以步代车的历史。往东瞭望,能看到东城区开发作为离石区委、区政府的重点项目,已经一片焕然一新的景象了。市区不断地扩展着,大街上行驶的机动车辆比前些年多了好几倍。人在半山腰继续攀爬,终于到达山顶的凤山公园。这里的景色完全不同。凤山公园绿树成荫,让人的心为之一动。健身器材的场地虽不大,但经常能够聚集一帮少男少女,唧唧喳喳,闹得比小鸟都欢。一对卖碗团的农民夫妇告诉我,周末外地人要多一点,碗团生意会比平时还好。这时,一个人在山顶的林子里走,就会有一阵阵通透的愉悦瞬间传遍全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北京夜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