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爱是生命的旗帜
(2010-07-27 16:15:01)
标签:
唐山大地震纪念杂谈 |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死亡人数:官方统计24万。拍过《集结号》的冯小刚,又拿出一部《唐山大地震》。而且,很煽情——有的男观众也跟娘们似的哭了。冯式幽默在《唐山》一剧里摇身一变为冯式煽情了,不惜开夫妻店。冯导的夫人徐帆果然倾情演出,表现不凡,一任发泄催泪弹,把一个地震母亲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主旋律电影能够既感人又不肉麻,踩着广电的审查红线而又主打亲情线,不失为一种特色。
看过北大教授张颐武、口水诗人赵丽华等关于《唐山》的相关评介文字,还有很多网友关注其中植入的广告,比如剑南春,比如中国人寿,比如工商银行存折本之类,甚至还专门来一个特写镜头。其实,这无关紧要。电影序幕展现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代氛围上,不能说冯氏没有眼光,甚至在年代感和人物服装上都比过往的国产片有所进化。张国强出场没有多久就“阵亡”了。随后姐弟俩亲情戏,先救弟弟,还是先救姐姐上,难倒了为人之母的徐帆。徐帆的表演,把那种撕心裂肺的现场感烘托出来了。以至于每场戏,都是只要徐帆一哭,观众就也忍不住要哭。
23秒:32年。《唐山》根据张翎小说《余震》改编的。之所以用现在这个片名,大概是拉大旗作虎皮吧?毕竟,全景式地还原历史,展现当年许多震撼人心的真相,以现阶段即“在自身各种硬件及软环境都无法企及好莱坞的国情下”(魏君子),也只能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的视角,比如姐姐方登(被陈道明夫妇收养后改为“王登”)在震后雨中的废墟旁醒来,身边是已经无法醒来的亲爸。震前有一点好莱坞式的歌舞升平的渲染(蜻蜓飞来,货车司机张国强说了一句——蜻蜓来了有大雨下),还有张国强和徐帆在卡车里的一场戏,让人想到《鬼子来了》里姜文与那个搭档女演员的一场戏,似曾相识了。
徐帆抱着孩子哭的场面,屡屡出奇制胜,直到结尾给从加拿大回来的、32年未见面的女儿方登下跪时,是情感的高潮戏了。徐帆32年前一句:“救弟弟!”让方登在内心纠集了32年。影片的主旋律成分就是,失去一只胳膊的方登弟弟,在杭州去打工,蹬三轮挣钱,后来竟然成为开大奔的大老板。这一过于美化的情节,不知道在所有震后余生的唐山普通家庭中有多少代表性?而长大后的女儿方登(张静初扮演),有一段离奇的恋爱。陆毅扮演了一个不负责任的负心人即方登的恋人。方登从杭州医学院休学,做了未婚妈妈之后,又认识一个老外律师,移民加拿大。方登这条线,也有一定的理想色彩,总觉得有些不靠谱,毕竟成为移民精英的机会对于一般老百姓难以想象。
中国式大团圆,在影片结尾的母女互谅重场戏中完成了。只是姐姐方登这个时候一股劲对母亲说“对不起”,就显得有些添足了。人的情感有纠集,有矛盾,但能跨越32年的时空和命运的变化而在短暂瞬间完成一种高度的统一,似乎让人难以置信。毕竟,重逢的一刻,仅仅是母女情感交流的第一步,也才刚刚开始,不可能情感一竿子扎到底,而毫无余地,也不符合人物内向的性格。到结尾,影片就有些矫情了,陷入国产剧推波助澜的泥潭,催泪弹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过,陈道明的表演很到位,在痛打不负责任的陆毅时,把一个可爱可敬的父亲形象(剧中夫妻之间有些小摩擦)刻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