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雒晓利:人在旅途

(2010-05-14 11:27:22)
标签:

雒晓利

评论

李迎兵

雨中的奔跑

人在旅途

杂谈

人在旅途

——对《雨中的奔跑》的一种解读

                   作者:雒晓利

 

   大千世界,世相百态。人类以生命为单元的个体,在存在与消失之间,不过就是踏上旅途,走出旅途,起点和终点相隔的只有旅途,不会再有其它。

 

选择了“雨中”为切入时段,选择了“奔跑”为行进方式,风雨兼程,风雨无阻,这是为了信念和理想而驱驰,抑或为了自身所需和社会所用而奔走,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便是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的题意所在。在气象中,“雨”虽属常见,但并非常态,遇到风雨人的正常心态和形态均不由自主地被搅乱,作品中的“我”在雨中的奔跑就是典型的矛盾体。“我”既有可笑的一面,又有可敬的一面;既是活脱脱的可怜虫,又是敢于舍得的求索者。“我”是谁?谁是“我”?捧着小说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竟然是除了茫然,还有怅然。笔者认为,“我”是底层生态群体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它集结了许多公共元素,切取众多公共场景,“我”的生存状态具有多元性,“我”的情感状态同样并不排他,“我”的映像中囊括了众多公众因素。看“我”似我,看“我”似他,看“我”似众。如果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么个人的,抑或就是公众的。《雨中的奔跑》中对人的塑造深刻而久远,缘于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精度的理解和深层的把握,倘若没有对于困境的切肤体验,倘若没有对于艰难的直接感觉,文本中的“我”难免流于形式。感觉是最重要的,但必须依托与最合适、最恰当的表述才能血肉呈现。作者的叙述技法超乎寻常,时间的前后交织错位中没有使文章结构凌乱,表述含混,反而增加了表述中内在的节奏感和推进力。至为重要的是,“我”的感觉是玲珑剔透的,毫无遮拦的,一刀见血的,将众多人所谓最尴尬、最无奈的的隐秘,血淋淋地拎了出来,把话说到骨子上,把事说到里子中,这除了感觉,更多地需要的是胆魄,常人难以做到。

 

“我”在《雨中的奔跑》跑出了个性。 “我”的精神追求,“我”的情感历程,“我”的城乡对照,“我”的生存状况,一切的一切都与困境有关,一切的一切都与挣扎有关,一切的一切都与失落有关,但文字零落处弹出的是悲壮的乐曲而不是悲哀的腔调。“我不相信心灵美就能弥补外表美,就像吃不到葡萄就武断地认定它是酸的一样,这没有什么道理”、“城市像一辆正在行驶的邮车。你只不是如同一只毫不起眼的包裹暂时栖居在这里。”、“也许,我的生命是虚幻的,我的爱情也是虚幻的。我竭力在追求些什么,却总是两手空空”、“流浪不是一种时髦,也不是名牌商标。流浪会让你由人变成一条到处乱窜的疯狗。”、“你也许在北京寻找另一个自己”,诸如此类的话语,自我拷问、自我对白,更能直抵读者的心灵。“我”是孤独行者,“我”身上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调,为了理想,为了信念,选择了自讨苦吃,也选择了艰难的生存方式。“我”是受感情滋养的个体,同样希望得到完美的爱情,对于梅梅姑的暗恋,对于宋歌的苦恋,还有姚楚楚的杂恋,最终都是一场风一场雨一场梦, “我”为之痛入骨髓,但并没有在情感的失落中迷失自我。在感情中失落中的坚挺,彰显了“我”的信念和追求,张扬了“我”的个性和特性,这失落与雨中的奔跑有关,这自信同样源于雨中的奔跑。

 

作品的主基调有众多悲、苦的成分,但并不是宣扬悲观主义色彩,时时处处体现了积极向上,奋力向前的拼搏状态。结语就是有力的证明。作品的结语这样写道:“奶奶活着时曾对我说过,绊倒了,快爬起来。人只要好好活着,一切就可以从头再来。”,这是《雨中的奔跑》的亮色,也是文本的主旨所在,她赋予了“我”生命的意义,也在意味深长地给读者朋友传递着生命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失语者的供词
后一篇:红豆峡谷之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