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棫:逆风方向(附回信)

标签:
散文信件杂谈 |
按语:刘嘉棫属于地地道道的90后,还正在贵阳读高三,但多年来热爱写作。在此,特辑录刘嘉棫的《逆风方向》等几篇文字。另外,还有李迎兵的相关点评信件附后,也可以说见证了一个刚满15岁的、高三小女生的心路历程。
李迎兵的回信——
嘉棫:您好!
谢谢。我也同样常常想念大家,在黔西那几天真的很开心。
我现在基本不怎么上班,只一周给一所郊区的大学上一次课,大多时间在写一本书吧。
希望看到你健康成长,也能看到你飞得更高。如果,以后真有国外求学的机会(那些骗人的非法学校除外),我觉得还是可以考虑的,国外的大环境或许比国内要好。
暑假你去上海,我肯定是没有机会去的。也谢谢你和你的父母以及弟弟妹妹一家人,能够一直记得我,一年前那些黔西的记忆很难得,也很温馨。
这次,我读了你的新作《逆风方向》,颇为感慨。你的内心一直在扩展着,延伸着,有着自己的方向。比如:在你的文章里引用布莱克的话:“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藏着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而文中的“我”,则是深深的自省和警醒着,总是比同龄人充满更多对坎坷和痛苦的感受。“我始终看不到那所谓的世界,天堂,无限,永恒,好似眼睛被什么所蒙蔽,我却不愿将其拿掉。自愿地,坐以待毙。”也许,这与你的童年记忆有关。
我在阅读你的生活世界,也在阅读你的内心空间。我似乎能够看到你在成长过程中真的有一种迷惘的表情。也从你内向的面容中读出更多刚强和执拗来。而且,你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你甚至不怎么愿意和周围的人交流。在特立独行的世界里,有你自己的定位和航向。“我所追求的,是否都值得拥有,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千百遍地问自己,可是未果而终。不管是不是值得,我都会坚定地去追求,适合自己的,无论多大的代价都是无悔的。”在几许真切的情感中,又有着理性的考量。嘉棫的视野局限于自我的一隅,也正因此,才有一种个性化的极致表达和自我梳理。从《逆风方向》的写作,大体能够感觉到嘉棫一年来心路历程的变化。不能说你的这种变化,与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而关键是它会决定你未来的方向。你的个性决定了在逆风中飞翔的可能。你的文字一以贯之的真诚态度,以及简易平实的抒写,使得内心层面的活动更加具有独特性的感染力。
当然,嘉棫的内心极其敏感,也极其警觉,充满对未知和彼岸的矛盾心态。这种彷徨的笔调,来自青春心灵对沉重命运的无法承受之痛。只是在外部世界的打击到来之前,嘉棫就有了这种防范心理。《逆风方向》在快到结尾时写道:“春残,花落——不是结束,不是终点!在逆风的方向,我看到了另一个境界的序曲。”把你在现阶段的内心现实表达的淋漓尽致了。这些表达,让我读出五四以来类似萧红出逃上海在寻觅理想时的影子,也能读出上个世纪30年代在孤岛上海时期张爱玲的内心哀叹,以及后来文革后一代女性作家的伤痕记录、到90年代的小女人散文等等。当然,嘉棫则是90年代出生,成长于新的世纪,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市场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能体会到嘉棫在自我狭小的天地里有着属于自己的高远梦想。我们谁也没有资格嘲笑这个年仅15岁、正在读高三的小女生,这种青春期的拔节所有人都经历过,也能身同感受。
在此,我真心地祝愿嘉棫和嘉棫的家人,天天快乐,健康幸福!
|
又是旧树抽新芽之时,就是这样又走过了一个四季。
他们总说我看起来很不快乐,因为笑得很牵强。也许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也不明白怎样笑才是不牵强。不被理解的叛逆,只能任人误解。
天干得很厉害,很奇怪的是,最近每天都在下雨,很小,但对所有人来说已经是极大的恩赐。是下雨的原因吧,最近眼睛也总是湿湿的,想着些什么也不是自己所能解释的。
书桌上的复习资料凌乱得不堪如眼,我没有想要整理的,因为那样看起来很温馨,而且我能准确地知道我要的东西在哪里。多久没有认真看过那些书了,我已经忘记,我也许患上了厌学症。
把老师和爸妈的嘱咐抛在脑后,无视一切地做着一切我想要做的事。也会心疼父母心痛地看着自己的样子,毕竟长这么大了,第一次这样的让自己放任自己。
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堕落了,我本是一个不认命的人。怀念着自己当初不服输地倔强,拼命地向前冲,把自己从低谷带到峰顶时的喜悦。发现不可以再回到那时候,不能再重拾那样坚定的自己,就只能这样往下掉。一定会摔得很疼,可是我还是找不到什么原因让我自甘如此,所以无法停止这样的下落。
趴在阳台,看着窗外的法国梧桐,前两天才抽出的新芽已经成了嫩绿的枝叶。怎么会那么快就完成了蜕变,让人没有任何准备。突然想起有一个哥哥告诉过我,七天可以让你养成一个习惯,确实是这样,我的确用很多个七天养成了一堆坏习惯。
很多人不能了解什么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但无法实现的感觉,因为他们总是拥有太多的机会。我的家境虽然没有那么潦倒,可是我却生活在一个狭小的领域内。我们的电脑只会用于娱乐,而不是用于发现和创造。很多时候我很无知,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陶醉,以为我懂得很多。那只是在我所在的地方,我有资本炫耀自己的一切。站在更大的世界里,我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我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菜鸟。
在一年前,我有了可以出国的机会,真的出去,对我来说就是人生一大转机了吧。并未如愿,因为我的家人会担心我太小不能照顾好自己。我可以肯定地说我是个个性很独立的女生,我不喜欢生活在别人的保护之下,可是却没有一个家人会认同我的能力。在他们看来,我永远是个孩子,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想法。我不能责怪,他们毕竟是我最亲近,最疼爱我的人,他们总是在为我着想着。
在告诉别人我的年龄后,大家会习惯性地问我念几年级。当我回答我在上高三的时候,大家总是很诧异。对,十五岁上高三,我不认为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我不是什么脑袋很好使的人,只是上学上得早而已。
我和同龄人有很大的差异,在他们眼里,我显得太过稳重。我也在这里看到了那么早上学的好处,让我可以更早的明白更多那些人不能懂得的是非。于是我有了很多比我还要大的弟弟妹妹。他们喜欢和我讨论他们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幼稚的思想,在他们心里却比天还要大。
很少轻易地相信一个人,不会随便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这是我看来自己最大的优点。以前总是容易对别人放真感情,当知道被骗的时候也只能是自己伤心,后悔那些种种。
很喜欢一个人独处,对着自己说话,对着手机上的照片说话,很认真地一遍又一遍。有时候说到自己都觉得自己是疯子,眼泪就不自觉地往下掉,哭到睡着,做一个没头没尾的梦,醒过来再继续发呆。时间怎堪如此浪费,但是我做到了,做了一切尽可能浪费时间的事。
很少有去帖吧闲逛的习惯,可是一去就有了很多新的发现。上县帖吧的时候,看到有人这样说我:是个活得自在潇洒的人。很高兴会看到这样的言论,我也愿意在别人眼里我是这样的人,那样的不受束缚。
坎坷中成长的人是习惯性的厌世,好象全世界欠了他很多,而我也是典型的这类人。我记不起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受过多少的苦痛,连自己身上的伤痕也不知从何而来。奶奶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因为她就是噩梦的开始,她的重男轻女让我背负了家族耻辱的罪名。我不该怪她吧,毕竟她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再怎么做,我不愿意做个不孝顺的孩子,她是奶奶,我一定会尊敬。
经常应了大人们说的话,不听话的孩子会遭到报应,像我这样。因为不听话,所以离目标越来越远,因为不听话,所以老是在生活中犯错,因为不听话,所以才会堕落。就是这样的吧,这样的道理有几个没有经历过的人会信,什么都要自己试过之后才会懂。
有了在我这里不该有的节奏,路是自己选的,就应该对其负责。我的生活在改变了道路之后会是怎样,我正在这样地走着。外表代表不了一切,我的叛逆也是这样,乖巧的外表下面,是一颗怎样的心,自己也不能看透。
期待与被期待是完全相反的事,当一个人期待的时候,会感觉到幸福,快乐,沐浴着阳光。被期待的人,却是满心的担忧,因为让别人期待是会怕别人失望的。好比现在的我,害怕被别人所期待,特别是父母。我为他们生,为他们养,如果会让他们失望,那就是这辈子最大的不孝。
我所追求的,是否都值得拥有,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千百遍地问自己,可是未果而终。不管是不是值得,我都会坚定地去追求,适合自己的,无论多大的代价都是无悔的。
找不回的是自己的心,心没有了归宿,就都是空谈。有梦可以去追求就是幸运,就是珍贵。每个人拥有的梦都不一定与现实背道而驰,却因为自己对梦的背弃,让它离自己而去。
我在人群中失去了共同语言,只能无可奈何地沉默,于是成了可怜的“落花人独立”。用自己与别人不同的骄傲,填补着内心深处大大小小的伤口,以此来换取安心。
布莱克说:“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藏着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我始终看不到那所谓的世界,天堂,无限,永恒,好似眼睛被什么所蒙蔽,我却不愿将其拿掉。自愿地,坐以待毙。
这样无谓的颓唐到底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一旦坠落,摔倒,此刻就不可能再爬起来,我没有那样的勇气。我希望即使跌到谷底,不会有人拉住我,让我彻底远离这个与展开格格不入的世界。自己变成了行尸走肉,只是因为还呼吸着,所以没被认为不覆存在。
春残,花落——不是结束,不是终点!在逆风的方向,我看到了另一个境界的序曲。
是谁在疯狂地弹奏着,一遍又一遍,带我又一次看到了天边的光亮。
刘嘉棫:角落里的成长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忙碌了一天的躯体正在竭力地往家的方向行进着。我站在窗口,蹲在角落,静静地看着一切。 而那个自己总是置身事外,不会听见再见这样的字眼,减少了一部分别人需要体验的盲目开怀后的纠结。不会因为无谓的感情而流泪,渐渐体会到角落里的快乐。
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