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院散记(之六)
(2009-05-17 15:07:06)
标签:
鲁迅文学院文学杂谈文化 |
在鲁迅文学院见井瑞老师,让他转交的给白描老师我最近出的一本书。很快,就收到白描老师发给我的消息:“收到。谢谢。祝贺,一定拜读!”我还是很感动的。记得那天,踏进鲁迅文学院的大门,依然能感觉到一种不同与城市喧嚣的素静。在井瑞老师那里取到几封信件,得知这届高研班正在5楼大教室上课。我就顺便找人。这届的学员里有一个广西的签约作家谢凌洁,是我多年没有任何联系的老朋友了。当年,谢凌洁也曾来过鲁院学习,而我就住在鲁院里面原来的小平房。我一边编青少年的来稿,一边与一些聚集在鲁院的青年作家有着很好的交往。谢凌洁这个人,在那时算是比较投缘的一个吧。
我在5楼大教室门外,看到高研班正在上课。见到谢凌洁时,课还没有结束,在走廊角落的沙发那里聊聊。多年未见了,竟然在鲁院又遇到故人,自然都很惊喜。谈到许多当年的人事,禁不住感慨。这么多年,很多的人都不来往了,彼此十分自然地在各自的命运轨道上运行。我对谢凌洁以后的了解,多来自一些纯文学的报刊,比如几次在《小说选刊》上看到过她的小说。我有时会对身边的人说,指指书上的名字,这个人我认识。
回望以往鲁院的岁月,感觉像谢凌洁这么对文学始终坚持并能有所收益的人并不很多。人生里,有许多风景是昙花一现的,也有许多朋友是不怎么来往的。那天,在鲁院见到谢凌洁,谈的最多的依然是文学。尽管,文学在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梦里花落知多少”,很多人不再写,也不再看了,早已离开了文学,但还是有人继续前行,义无反顾。当然,近年来,80后们、90后们已经突然“冒”了出来。当坚守在纯文学阵地上的诸多文学烈士无人喝彩的时候,80后、90后们一本本小说竟然与图书市场有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甚至他们的书已经占据文学图书的半壁江山。这种时候,纯得如同蒸馏水一样的纯文学逐渐在萎缩,许多各级作协的文学刊物发行量不断呈直线下降。
谢凌洁的文学梦想,让我想到80后的颜歌、水格他(她)们,一代一代的文学面貌虽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共通的一种可贵的品质。文学,可能让人更善良,更有爱心。文学,也许不能改变人自身的现实命运和尴尬境遇,但她能改变人的内心,让人在绝境中看到新生的力量。鲁院一直在起着一种作用,至少让很多的心灵在这里找到依托。物质的现代化,对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固然重要,但精神的现代化更重要。文学所建筑的就是这样一座精神的宝典。文学所探索的就是人类的内心,人类内层空间所需要的爱与火种。真的文学就是站在个人的位置上,要有更多的前瞻意识和包容性,要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诸多参照系,从而达到思想和艺术上的极致,乃至颠覆性的突破与超越。真的文学是在捍卫被诸如物质乃至金钱异化的人类心灵。文学所争取和捍卫的正是人类心灵的自由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