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春天里追风筝的人
(2008-07-11 14:20:33)
标签:
文化杂谈 |
孙继祥:一个春天里追风筝的人
李迎兵/文
真的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诗歌对孙继祥的影响。他总是在京津两地来去匆匆,如同一个春天里追风筝的人,一脸虔诚,满目憧憬。一个仅仅18岁的年轻诗人,不时和我谈到他身边的几个同龄人,比如死去的子尤,比如早熟的韩寒,比如流行歌手马天宇之类。孙继祥在车里一边给我放马天宇的《追梦》和《该死的温柔》,一边说他还帮助歌手写歌词。孙继祥用自己的努力在展现一种飞翔者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能够想象到当年作为孩童的他在天津杨柳青的一个广场上和爷爷一起放风筝时的陶醉表情。
也许,在现实的污泥里寻觅食物的俗人,是体会不到孙继祥作为一个飞翔者展翅于蓝天和白云之间的那种快乐的。某种意义上讲,青春的18岁是属于诗歌的,是属于所有满怀希望的追梦人的。我在孙继祥的诗歌里读出了一种青春的激情、至高的追求。他把热情、爱与阳光,驮在了青春的肩头。而诗歌的禀性,决定了诗人的创作。正如老诗人牛汉所说:“清醒,沉潜,凝聚,抵达更加完美的境界。”在他的诗歌创作上,有不少老师和朋友的帮忙,从而使他能够“在顺境和逆境中勇往直前地奋进”。
很多时候,我只是一个媚俗的人。因为,你身处的社会在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个体无助的人实际上更容易受到伤害。而诗歌让人变的更重视内在化的核心目标,比如个人在历史空间的某种作用,一心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本真体验,才有可能让人的自身返朴归真。这一切,决定了孙继祥满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通过诗歌来完成着“走某条路,但不是随便哪条路”(海德格尔)的箴言。艺术的所谓“创世感”,也就是创造性一词的本义。
孙继祥在这本新的诗集里,展现的是一种热血贲张的青春姿态。他不甘于庸庸碌碌毫无作为,而总是“像一只鹰,在蔚蓝的天空飞翔”(毕淑敏),于是在他脸上体现着一种拜伦式的高贵成分。普希金说:“不在世袭的洞穴里,不在祖辈的洞穴里。”只有这样,诗歌的语质才能有一种新的变化。孙继祥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所以在长长短短的句子里体现了一种多思的特点。如何才能触摸到诗歌内在的尖锐质感?孙继祥总是在寻找行家里手对话,甚至在寻找和顶尖高手对话的机会。他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以往,我对孙继祥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他那龙飞凤舞的书法艺术上了。记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北大百年纪念堂的青少年作家的颁奖活动上,我就领略过他那即兴挥洒笔墨的毫迈之气。但那种印象更有点类似于抽象主义的绘画一掠而过,只留下一点一点的色彩与光影,其内在的骨骼和本质,却被十分遗憾地遮蔽了。此后,孙继祥第一本诗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关登瀛、那耘和熊元义等老师帮助下,还由《文艺报》和作家社举办了作品讨论会暨首发式,邀请来高洪波、范咏戈、韩作荣、郑伯农、孙武臣等各路名家。我在研讨会上主要谈了如何对诗歌的界定、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诗歌需要的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并以孙继祥的诗歌实例作了简要的点评。研讨会纪要还在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引起了反响。诗集的出版,能够感觉到他在新的起点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孙继祥幼小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跑到天台上,眺望满天的星斗。寂静的夜晚里,他常常一个人在自己的书房里进行着神思妙想。他所在的学校,是曾经出过两位共和国总理的南开中学。诗歌的种子就在那时埋下了。随后背古诗,诵读现代诗,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与世隔绝”中,缪斯女神来到他幼小的心中。至此,他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孙继祥的第二本诗集即将付梓之际,我不由得百感交集。如果说,他的第一本诗集基本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拓展,那么,这第二本诗集则多半倾向于向内心的宇宙开挖。我惊讶地发现,在以往初生牛犊的稚拙之气里,又有一种一贯的血气方刚,甚至还深藏着更多悲悯和忧思。
这一特性,让我们想起屈原的“天问”。一个诗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诗歌基调。当然,个人的命运、个人的追求和个人的奋斗与身处的这个变革时代有关系。优秀的诗歌文本能够透露诸多的个人和时代的信息。诗人生活的状态和内心的天性,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一览无余。孙继祥说:“生命的精彩,就在诗歌穿梭的瞬间。”他在《我希望被盲人发现》里写道:“不知足的我总想被盲人朋友认可/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而不是闪出虚假光泽的眼睛”,这种抒写,体现了诗人对被物化和“虚假光泽”所蒙骗的一种警觉。瓦雷里说:“我们倒退着走进未来。”瓦雷里的悲观没有影响孙继祥。相反,孙继祥总是在真实的触摸之后,又重新满怀了信心和希望。诗人孙继祥接着歌咏:“用这根脊梁支起盲人的窗/让比阳光更明亮的光/更充足地射入心房”,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无论有多么大的隔阂,都可以通过“比阳光更明亮的光”,来实现进一步的沟通,消除芥蒂,走向和谐。
孙继祥在捕捉着一个个生活的意象。他的内在情绪和个人体验,总是在指向一个清澈澄明的所在。那一连串情感的波澜,使诗人如同沙滩上拣拾各种色彩的贝壳的孩子。他的诗作以明亮的信仰作为基调,总想在某种局限中展现更多的想象空间。孙继祥的《致树木》是这样写的:“你开始慢慢长大/是一个艰辛而又麻烦的过程/叶子张开/呼吸着二氧化碳/吐出我们不可缺少的氧气”,这一句里没有停顿,表达的是一个明朗浅近的主题。“被伐倒 做成木桌”到“好像一场要参加的葬礼/只有深深的默哀”,从视觉上的变化到对树木死亡的默哀,力求通过直观的画面感、知觉和外化的形象,向诗歌的内核发掘,从而把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最后演化为生命的哀痛。他在进行着深深的诘问。除了一种自省的意识之外,还有一种关爱精神,在一种“悲观式的乐观主义”里,能看出他在爱的笑靥里自在地言说。从树木被伐倒的命运,到大自然在人类活动中的每一个表情,都能发现生物链条上的人类在自掘坟墓的愚蠢。正因此,孙继祥的眼睛里总有一种童真和初次打量生活的新奇感。他的诗句在单向度的推进中,尽可能体现一种复合式的立体架构。
诗歌的架构和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生态有所对应。鹰在飞翔中总是首先做到平衡自己的双翼。孙继祥的诗歌在技术上自然还不是十分圆熟,但他已经在试图把诗歌的感性活力和理性思考的份量融合在创作之中。孙继祥的《血色的曙光》,是这本诗集里一首重要的长诗,共132个小节。诗人在回忆,在倾听,在游弋,在思考,在追问。一个人的出生,是偶然,还是必然?一张出生证明,能证明一个人的开始吗?那么他的过程和结局,又会怎么样?一些细节,一些实物的凭据,又能证明什么呢?诗人的“灵魂”可以让“死亡”再生吗?
孙继祥写道:“沉静吧/静下来的人们/你们的停止/也许会让更多的生命复苏”(见《血色的曙光》第3节),这里就体现了他的一个发现,从“复苏”与“沉静”之间的联系,暗示了“死亡”与“再生”之间的隐秘联系。耶酥基督十字架上的受难,不就是意味着新生吗?生命存在于自己的秩序之中,既自转又公转,一般的人们只能如陀螺一样随着生活的鞭子起舞,在各种社会结构中匀速前行。而诗人则在这一现实结构和秩序中有了自己的穿越,力求找到作为自然之子、通灵者的“原速”。诗歌的存在就是让这个“原速”成为现实的可能。“不是说再见就可以离开/嘴嚼着彩虹似的梦/自在的游弋于天与地之间”(见《血色的曙光》第33节),诗人这个时候的期许,就是从生活的外围向其内核发起了攻击。“一路走来/讶然发现/世界原来只有两种颜色/黑色和透明色”(见《血色的曙光》第56节),诗人用青春的目光,打量着身外的世界。孙继祥通过全诗的132个小节,对生活和内心的世界进行切割和重组。这是一种诗化的解读。他在对生命和自然、人类和社会、时间和存在,进行一种独有的梳理。他在探究大地万物的生存凭据,寻找生命在心空划过的轨迹。
孙继祥接着写道:“让历史记住你吧/一万年后的你/即使成为化石/同样会被关注”(见《血色的曙光》113节),这里的“你”,是指谁?单单诗人自己吗?还是指整个人类?而“被关注”,又是指谁来关注呢?诗人在第132节(也是全诗最后一节)里试图做出某种解答:“等待/耐心等待/只要有黑暗/定有阳光存在。”人生的消失是一个铁定的事实,但人之所以活着,不仅仅是身体和生理的存在,更主要是人有灵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正像福克纳所说的那样,因为人之所以是人,就是拥有爱与良知,爱生命与自然,爱身边的一切,在那个不断的“追梦”中,寻找自己心中的理想灯塔。
真的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诗歌对孙继祥的影响。他总是在京津两地来去匆匆,如同一个春天里追风筝的人,一脸虔诚,满目憧憬。一个仅仅18岁的年轻诗人,不时和我谈到他身边的几个同龄人,比如死去的子尤,比如早熟的韩寒,比如流行歌手马天宇之类。孙继祥在车里一边给我放马天宇的《追梦》和《该死的温柔》,一边说他还帮助歌手写歌词。孙继祥用自己的努力在展现一种飞翔者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能够想象到当年作为孩童的他在天津杨柳青的一个广场上和爷爷一起放风筝时的陶醉表情。
也许,在现实的污泥里寻觅食物的俗人,是体会不到孙继祥作为一个飞翔者展翅于蓝天和白云之间的那种快乐的。某种意义上讲,青春的18岁是属于诗歌的,是属于所有满怀希望的追梦人的。我在孙继祥的诗歌里读出了一种青春的激情、至高的追求。他把热情、爱与阳光,驮在了青春的肩头。而诗歌的禀性,决定了诗人的创作。正如老诗人牛汉所说:“清醒,沉潜,凝聚,抵达更加完美的境界。”在他的诗歌创作上,有不少老师和朋友的帮忙,从而使他能够“在顺境和逆境中勇往直前地奋进”。
很多时候,我只是一个媚俗的人。因为,你身处的社会在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个体无助的人实际上更容易受到伤害。而诗歌让人变的更重视内在化的核心目标,比如个人在历史空间的某种作用,一心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本真体验,才有可能让人的自身返朴归真。这一切,决定了孙继祥满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通过诗歌来完成着“走某条路,但不是随便哪条路”(海德格尔)的箴言。艺术的所谓“创世感”,也就是创造性一词的本义。
孙继祥在这本新的诗集里,展现的是一种热血贲张的青春姿态。他不甘于庸庸碌碌毫无作为,而总是“像一只鹰,在蔚蓝的天空飞翔”(毕淑敏),于是在他脸上体现着一种拜伦式的高贵成分。普希金说:“不在世袭的洞穴里,不在祖辈的洞穴里。”只有这样,诗歌的语质才能有一种新的变化。孙继祥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所以在长长短短的句子里体现了一种多思的特点。如何才能触摸到诗歌内在的尖锐质感?孙继祥总是在寻找行家里手对话,甚至在寻找和顶尖高手对话的机会。他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以往,我对孙继祥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他那龙飞凤舞的书法艺术上了。记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北大百年纪念堂的青少年作家的颁奖活动上,我就领略过他那即兴挥洒笔墨的毫迈之气。但那种印象更有点类似于抽象主义的绘画一掠而过,只留下一点一点的色彩与光影,其内在的骨骼和本质,却被十分遗憾地遮蔽了。此后,孙继祥第一本诗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关登瀛、那耘和熊元义等老师帮助下,还由《文艺报》和作家社举办了作品讨论会暨首发式,邀请来高洪波、范咏戈、韩作荣、郑伯农、孙武臣等各路名家。我在研讨会上主要谈了如何对诗歌的界定、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诗歌需要的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并以孙继祥的诗歌实例作了简要的点评。研讨会纪要还在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引起了反响。诗集的出版,能够感觉到他在新的起点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孙继祥幼小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跑到天台上,眺望满天的星斗。寂静的夜晚里,他常常一个人在自己的书房里进行着神思妙想。他所在的学校,是曾经出过两位共和国总理的南开中学。诗歌的种子就在那时埋下了。随后背古诗,诵读现代诗,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与世隔绝”中,缪斯女神来到他幼小的心中。至此,他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孙继祥的第二本诗集即将付梓之际,我不由得百感交集。如果说,他的第一本诗集基本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拓展,那么,这第二本诗集则多半倾向于向内心的宇宙开挖。我惊讶地发现,在以往初生牛犊的稚拙之气里,又有一种一贯的血气方刚,甚至还深藏着更多悲悯和忧思。
这一特性,让我们想起屈原的“天问”。一个诗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诗歌基调。当然,个人的命运、个人的追求和个人的奋斗与身处的这个变革时代有关系。优秀的诗歌文本能够透露诸多的个人和时代的信息。诗人生活的状态和内心的天性,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一览无余。孙继祥说:“生命的精彩,就在诗歌穿梭的瞬间。”他在《我希望被盲人发现》里写道:“不知足的我总想被盲人朋友认可/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而不是闪出虚假光泽的眼睛”,这种抒写,体现了诗人对被物化和“虚假光泽”所蒙骗的一种警觉。瓦雷里说:“我们倒退着走进未来。”瓦雷里的悲观没有影响孙继祥。相反,孙继祥总是在真实的触摸之后,又重新满怀了信心和希望。诗人孙继祥接着歌咏:“用这根脊梁支起盲人的窗/让比阳光更明亮的光/更充足地射入心房”,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无论有多么大的隔阂,都可以通过“比阳光更明亮的光”,来实现进一步的沟通,消除芥蒂,走向和谐。
孙继祥在捕捉着一个个生活的意象。他的内在情绪和个人体验,总是在指向一个清澈澄明的所在。那一连串情感的波澜,使诗人如同沙滩上拣拾各种色彩的贝壳的孩子。他的诗作以明亮的信仰作为基调,总想在某种局限中展现更多的想象空间。孙继祥的《致树木》是这样写的:“你开始慢慢长大/是一个艰辛而又麻烦的过程/叶子张开/呼吸着二氧化碳/吐出我们不可缺少的氧气”,这一句里没有停顿,表达的是一个明朗浅近的主题。“被伐倒 做成木桌”到“好像一场要参加的葬礼/只有深深的默哀”,从视觉上的变化到对树木死亡的默哀,力求通过直观的画面感、知觉和外化的形象,向诗歌的内核发掘,从而把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最后演化为生命的哀痛。他在进行着深深的诘问。除了一种自省的意识之外,还有一种关爱精神,在一种“悲观式的乐观主义”里,能看出他在爱的笑靥里自在地言说。从树木被伐倒的命运,到大自然在人类活动中的每一个表情,都能发现生物链条上的人类在自掘坟墓的愚蠢。正因此,孙继祥的眼睛里总有一种童真和初次打量生活的新奇感。他的诗句在单向度的推进中,尽可能体现一种复合式的立体架构。
诗歌的架构和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生态有所对应。鹰在飞翔中总是首先做到平衡自己的双翼。孙继祥的诗歌在技术上自然还不是十分圆熟,但他已经在试图把诗歌的感性活力和理性思考的份量融合在创作之中。孙继祥的《血色的曙光》,是这本诗集里一首重要的长诗,共132个小节。诗人在回忆,在倾听,在游弋,在思考,在追问。一个人的出生,是偶然,还是必然?一张出生证明,能证明一个人的开始吗?那么他的过程和结局,又会怎么样?一些细节,一些实物的凭据,又能证明什么呢?诗人的“灵魂”可以让“死亡”再生吗?
孙继祥写道:“沉静吧/静下来的人们/你们的停止/也许会让更多的生命复苏”(见《血色的曙光》第3节),这里就体现了他的一个发现,从“复苏”与“沉静”之间的联系,暗示了“死亡”与“再生”之间的隐秘联系。耶酥基督十字架上的受难,不就是意味着新生吗?生命存在于自己的秩序之中,既自转又公转,一般的人们只能如陀螺一样随着生活的鞭子起舞,在各种社会结构中匀速前行。而诗人则在这一现实结构和秩序中有了自己的穿越,力求找到作为自然之子、通灵者的“原速”。诗歌的存在就是让这个“原速”成为现实的可能。“不是说再见就可以离开/嘴嚼着彩虹似的梦/自在的游弋于天与地之间”(见《血色的曙光》第33节),诗人这个时候的期许,就是从生活的外围向其内核发起了攻击。“一路走来/讶然发现/世界原来只有两种颜色/黑色和透明色”(见《血色的曙光》第56节),诗人用青春的目光,打量着身外的世界。孙继祥通过全诗的132个小节,对生活和内心的世界进行切割和重组。这是一种诗化的解读。他在对生命和自然、人类和社会、时间和存在,进行一种独有的梳理。他在探究大地万物的生存凭据,寻找生命在心空划过的轨迹。
孙继祥接着写道:“让历史记住你吧/一万年后的你/即使成为化石/同样会被关注”(见《血色的曙光》113节),这里的“你”,是指谁?单单诗人自己吗?还是指整个人类?而“被关注”,又是指谁来关注呢?诗人在第132节(也是全诗最后一节)里试图做出某种解答:“等待/耐心等待/只要有黑暗/定有阳光存在。”人生的消失是一个铁定的事实,但人之所以活着,不仅仅是身体和生理的存在,更主要是人有灵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正像福克纳所说的那样,因为人之所以是人,就是拥有爱与良知,爱生命与自然,爱身边的一切,在那个不断的“追梦”中,寻找自己心中的理想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