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的轨迹(书评)
李迎兵
花朵的轨迹是自然生成的,所有动态的生命都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一些人为的设定和干预,也许会适得其反。而艺术的生成也是这样,中国诗歌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无疑面临很多的机遇和挑战。与过去几代老的诗人比起来,新一代诗人的知识结构、生命意识、价值规范、审美趣味等,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嬗变。
在这样诗歌旗帜林立、艺术多元化的纷乱格局中,章文花的诗歌给我们带来了一股自然、清新的风。章文花的诗集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在她的100多首诗中,有20余首是2003年以前创作的,比较唯美和浪漫;主要的80余首是2003年以后创作的,相对更成熟一些,与内心和现实贴得更近了。在诗歌的世界里,经验不仅仅是瞬间的官能感受,更是一种历尽人生沧桑和现实磨难的智性把握。正因此,无论多么微小的事物,还是多么细弱的生命,章文花都能在其中发现不同寻常的诗意。
尤其在这本诗集中,章文花展现了她惯有的直觉力和洞察力,而且在后期的创作中又有一种切近内在本真的穿透力。一个年轻女诗人外在的物质生命与她内部的精神生命遥相互应,使主体性经验体现在充满浓缩性的意象之中,从而使一些诗句在不断的伸展和递加中有了更多的扩张力。
多年来,我作为鲁迅文学院培训中心的一个看稿编辑,对章文花的记忆是她早以前当作作业寄来的一篇叫作《陌生男人的电话》的小说。一些内容和情节已经忘记了,但那种特有的语感和诗性的细微捕捉,还是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一优势,在她的诗集里有了更多的发挥。内质化的诗句和诡异的想象,使作者为读者打开了一片不同的艺术疆域。在2003年以前创作的20余首诗中,题材上不够宽广,视野相对狭窄,但仍然体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优点,如总体上的简约、节制和对诗句的一定程度的掌控能力。
近年来中国诗坛似乎正在走向“特色”和“现代化”的不归路。尤其,“后新诗潮”的“先锋情结”、乃至“后现代情结”,决定了其总体走向和未来的发展。在这样的“词语轰炸”、“词语颠覆”面前,章文花似乎仍然秉承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精神和文化的命脉。组诗《走在夜的地平线上》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证。
“从今夜起/我便要将这份美丽珍藏/埋进岁月的峡谷/在上面栽种茂密的松柏翠竹”,这里就体现了诗人的内在品质,突出一种罗曼-罗兰般的浪漫情怀。生命再怎么弱小,就算是十分稚嫩的花骨朵,仍然有着灿烂绽放的美好梦想。实际上,章文花所期许的则是那种更加明朗、澈澄的理想境界,如同安琪尔的心,“飘进云层 飘进真空 飘进虚无”。诗的格律,不是一种限定,而是诗人特定的一种情绪波动在诗中形成奇妙的韵律。这样的布局正是达到了诗的速度与意境相合的高度。章文花在艺术的处理上有了一种暗自的控制,具体到诗句表达上力求有一种外在的张力,从而不断地扩展想象的空间。她在摆脱原有的一些客观限制,乃至笔力的不逮,尽可能在一种复合式的结构中体现由小及大、由点到面的宏观把握和整体的涵盖力。
组诗《金丝鸟》直逼个体生命的现实困境,有了更多的忧患意识,让人想起公元696年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里抒发的那种倏忽即来、倏忽即去的苍凉感。当然,在章文花的情感世界里有了更多的女性意识,《金丝鸟》里主体的“我”、弱小的“我”与外部的现实和冰冷的世界有了无法避免的冲突。在囚笼中的“金丝鸟”更具有象征意义了。在这种命定的困境中,“我”有着深深的绝望,但又有着希求的亮光。
“最后看了一眼天空/上面悬着一滴亮晶晶的东西”。作者试图有一些超然物外的打量,在真实(甚或真切)的刻度中,有了一些难得的发挥。但在逼近内心和逼近现实的时候,还可以更为冷静和更为清醒一些,多增加诗句的立体效果。
艺术的呈现,艺术的创造,说到底就是“努力探索事物的灵魂,使周围的东西‘活’起来,还原它们的灵性和灵气”的一种工作。章文花所做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她找到了自己切入这个世界的特有方式。
(李迎兵,作家,编辑。已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李迎兵
花朵的轨迹是自然生成的,所有动态的生命都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一些人为的设定和干预,也许会适得其反。而艺术的生成也是这样,中国诗歌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无疑面临很多的机遇和挑战。与过去几代老的诗人比起来,新一代诗人的知识结构、生命意识、价值规范、审美趣味等,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嬗变。
在这样诗歌旗帜林立、艺术多元化的纷乱格局中,章文花的诗歌给我们带来了一股自然、清新的风。章文花的诗集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在她的100多首诗中,有20余首是2003年以前创作的,比较唯美和浪漫;主要的80余首是2003年以后创作的,相对更成熟一些,与内心和现实贴得更近了。在诗歌的世界里,经验不仅仅是瞬间的官能感受,更是一种历尽人生沧桑和现实磨难的智性把握。正因此,无论多么微小的事物,还是多么细弱的生命,章文花都能在其中发现不同寻常的诗意。
尤其在这本诗集中,章文花展现了她惯有的直觉力和洞察力,而且在后期的创作中又有一种切近内在本真的穿透力。一个年轻女诗人外在的物质生命与她内部的精神生命遥相互应,使主体性经验体现在充满浓缩性的意象之中,从而使一些诗句在不断的伸展和递加中有了更多的扩张力。
多年来,我作为鲁迅文学院培训中心的一个看稿编辑,对章文花的记忆是她早以前当作作业寄来的一篇叫作《陌生男人的电话》的小说。一些内容和情节已经忘记了,但那种特有的语感和诗性的细微捕捉,还是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一优势,在她的诗集里有了更多的发挥。内质化的诗句和诡异的想象,使作者为读者打开了一片不同的艺术疆域。在2003年以前创作的20余首诗中,题材上不够宽广,视野相对狭窄,但仍然体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优点,如总体上的简约、节制和对诗句的一定程度的掌控能力。
近年来中国诗坛似乎正在走向“特色”和“现代化”的不归路。尤其,“后新诗潮”的“先锋情结”、乃至“后现代情结”,决定了其总体走向和未来的发展。在这样的“词语轰炸”、“词语颠覆”面前,章文花似乎仍然秉承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精神和文化的命脉。组诗《走在夜的地平线上》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证。
“从今夜起/我便要将这份美丽珍藏/埋进岁月的峡谷/在上面栽种茂密的松柏翠竹”,这里就体现了诗人的内在品质,突出一种罗曼-罗兰般的浪漫情怀。生命再怎么弱小,就算是十分稚嫩的花骨朵,仍然有着灿烂绽放的美好梦想。实际上,章文花所期许的则是那种更加明朗、澈澄的理想境界,如同安琪尔的心,“飘进云层 飘进真空 飘进虚无”。诗的格律,不是一种限定,而是诗人特定的一种情绪波动在诗中形成奇妙的韵律。这样的布局正是达到了诗的速度与意境相合的高度。章文花在艺术的处理上有了一种暗自的控制,具体到诗句表达上力求有一种外在的张力,从而不断地扩展想象的空间。她在摆脱原有的一些客观限制,乃至笔力的不逮,尽可能在一种复合式的结构中体现由小及大、由点到面的宏观把握和整体的涵盖力。
组诗《金丝鸟》直逼个体生命的现实困境,有了更多的忧患意识,让人想起公元696年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里抒发的那种倏忽即来、倏忽即去的苍凉感。当然,在章文花的情感世界里有了更多的女性意识,《金丝鸟》里主体的“我”、弱小的“我”与外部的现实和冰冷的世界有了无法避免的冲突。在囚笼中的“金丝鸟”更具有象征意义了。在这种命定的困境中,“我”有着深深的绝望,但又有着希求的亮光。
“最后看了一眼天空/上面悬着一滴亮晶晶的东西”。作者试图有一些超然物外的打量,在真实(甚或真切)的刻度中,有了一些难得的发挥。但在逼近内心和逼近现实的时候,还可以更为冷静和更为清醒一些,多增加诗句的立体效果。
艺术的呈现,艺术的创造,说到底就是“努力探索事物的灵魂,使周围的东西‘活’起来,还原它们的灵性和灵气”的一种工作。章文花所做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她找到了自己切入这个世界的特有方式。
(李迎兵,作家,编辑。已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后一篇:李迎兵:持久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