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杀死的是婚姻还是自我?
(2015-07-05 18:44:50)
标签:
情感婚姻期待自我 |
分类: 在婚姻中修行 |
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张德芬的一篇文章《期待是婚姻的杀手》。文中说:“期待来自于我们不能靠自己完成自己的幸福方程式,非要加上一个人,而且这个人的参数要符合我们的需求,我们才能幸福快乐。如果对婚姻和另一半有这样的期待,那么你的婚姻注定让你失望。”
一个朋友在文章的评论里说:“期待伴随希望而来,没有期待昭示着不再抱有希望。婚姻不可过份要求,但不可没有期待。”
我赞同前一种说法,但觉得后一种说法也很有代表性,因为在咨询中看到太多的人对婚姻抱持着各种各样的期待,故而想拿来探讨一下。
后一种说法似乎在说:如果对另一半没有期待,就会使得我们对婚姻不再抱有希望了。而心中没有希望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那么什么又是希望呢?我的理解是对婚姻状态的一种美好的想象,期待有一天这个美好的想象有可能会实现。如果这个想象和现实很接近,比较容易实现,那么幸福感相对就会比较高。如果不幸,想象和现实差距太大,对方的想法和做法和自己期待的很难协调一致,那么问题就来了。
是坚持自己美好的想象去指责对方并要求对方去改变呢?还是放弃自己的美好的想象呢?如果要求对方改变,而对方总是达不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时,岂不是总会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呢?每一次的失望都会是一次痛苦的经历,而放弃自己的美好愿望也会伴随着不甘心和绝望。这样痛苦的轮回有多少人正在承受呢?
如果当对方的做法彻底摧毁了自己美好想象时又会如何呢?曾经有个来访者告诉我:我从未觉得外遇这件事和我们的婚姻会有丝毫的联系。于是,当她在老公的手机里看到暧昧短信时,她的世界整个就崩塌了。那时需要承受的痛苦会是巨大的。
看到这里,你真的还觉得在婚姻中保留和现实不符合的期待和美好的想象是必要的吗?你愿意在希望—失望—绝望—再次希望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吗?
更糟糕的是,当我们把幸福寄托在对方身上,期待对方能做些什么来满足自己时,我们很难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学习怎么面对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习如何独处,学习让自己快乐的方式。而是会不断地关注对方在怎么做,对方改变了没有。于是我们失去了大量学习和提升爱的能力的机会。
人类的大脑具有非常卓越的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于是我们总是会无意识地建构一个想象的世界,基于自己的好恶和需求对这个世界赋予各种标签和特质。当现实世界和这个想象的世界不一致的时候,冲突和痛苦就产生了。人类就是这样给自己制造出痛苦的。但是即便知道这一点,还是有太多的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期待和想象,因为所有的期待和想象都是基于我们对自我的界定。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或优秀的人,我们就会不断期待别人感谢和赞赏我们。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强大的人,我们就会期待别人总是向我们求助、依靠我们。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我们就会期待经常有人追求我们。如果把自己界定为弱者、爱的缺失者,我们就会极度渴望被关注、被呵护和被陪伴。
所以,放弃期待的本质是放弃虚拟的自我界定,这太可怕了,因为绝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寻求“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能就这样放弃以为已经找到的界定呢?
而最要命的,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其实是基于虚拟的自我界定,于是,太多的人像笼子中的小老鼠一样在滚轮中无休止地向着希望奔跑,以为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目标,其实只是在不断的重复中消耗掉了我们一生。
关于婚姻问题的更多内容,请参考我的书《接纳与表达》http://product.dangdang.com/23184092.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