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的同居关系就是爱吗?
(2013-04-02 23:31:05)
标签:
无性同居婚恋余轶非 |
分类: 让爱流经我们的生命 |
上周日的《非诚勿扰》中有个男嘉宾的经历引起了我的思考。
他说了他的一段情感经历,和前女友住在一起五个月,出于对情感的尊重,他没有提出任何性要求,认为这样可以保持爱情的纯洁性。但是后来发现女友和其他男人在电话里说很暧昧的话,这让他很难接受,于是他们分手了。
他的这段经历引起了几位老师的争论。大意是,如果一个女人已经很愿意和一个男人同床共枕了,这个男人还是不碰她的话,女人会很伤心,觉得自己魅力不够,不足以吸引这个男人。
他们试图告诉这位男嘉宾,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这位男嘉宾听得似懂非懂。
大家基本上是从那个女孩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的。但是我在想,是什么让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和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同床五个月而没有冲动的?他意识里对于爱情纯洁性的追求是如何能强大到克服本能的性欲的?又是如何把这种观念刻印到他的意识里去的?性欲是一种原始生命力的呈现,而在他这,这种生命力几乎已经完全臣服于文化带来的所谓纯洁性的界定。
当今社会,太多人放纵性欲,将爱与性割裂开来。而这位男嘉宾是另一种形式的割裂。他活在脖子以上,用思想控制身体的欲望,活在所谓的“好”、“纯洁”的观念里,无法感知到生命的活力和冲动。对原始生命力的过度放纵和压抑都是生命的悲哀,是身心灵整合失调后的行为表现。
所以,对于这位男嘉宾的前女友来说,她需要看清事情的本质,无需因为对方的整合失调来怀疑自己的价值和魅力,而用不太恰当的方式来寻求补偿和满足内心的需要。
但是,现在太多人都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来判定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和是否有价值。如果他要我了,说明我很有魅力;如果他没要我,说明我的魅力不够;如果他有外遇了,说明我不够好,不值得他爱了。这样的因果判断,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了。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太多人陷入痛苦而无法自拔。因为这样做,常常是将别人的问题和需要转为自己价值认可的标准,而导致不必要的自我否定。
这种自我否定很难修复,因为我们已经把源头放到别人那了。别人改变了,我们才能重新认可自己。这是多么糟糕的做法。
但是更糟糕的是,这个心理过程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我们不知道是我们自己在否定自己,于是不断指责对方为什么不能改变、为什么要伤害我们。
跳出这个无意识的思维模式,学会从自己的内在去获取自我认同,才是化解痛苦的根本。
更多的内容请参阅我的新书《接纳与表达—用心理学经营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