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咨询时“我”在哪里

(2009-01-24 22:26:19)
标签:

心理咨询

感受

理论

分类: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痕迹

一位朋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说:能否把那个“我”从咨询过程中摘出来,剩下纯知识和技能与来访者相对,以更加职业的姿态处理问题?咨询的过程如苦行僧,在苦求正果的同时,煎熬着自己的内心。

我很感谢这位朋友不忍心看我在咨询这条路上忍受煎熬,所以给我提出了这条建议。但是做到这条建议的前提是咨询的过程只需要纯知识和技能,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那么咨询的过程就是引导和教育的过程了,咨询师借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告诉来访者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怎么做才能不痛苦。这样的话,问题又来了,这对与错的标准由谁来定呢?既然来访者是带着问题来的,那似乎标准就由咨询师决定了。于是咨询的过程就变成了来访者再次被要求服从他人价值观的过程。有些来访者不从,于是跑了。而有些来访者服从了,但却重新陷入了他以前生活中一再出现的问题中,找不到自己、不接纳自己。

而咨询的真正目标却是让来访者发展出属于个人的自主意志与自律精神,纯理论的咨询结果却和这样的目标背道而驰了。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只凭理论永远不会真正了解每个不同来访者的真实感受,咨询的过程使得来访者和自己的感觉越离越远。

要能了解来访者的真实感受,咨询师就必须具备了解感受的能力,而培养感觉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去体验自己的感觉,并学习体验感觉的方法。有位朋友曾经对我说:“体验你自己的感觉有什么用?别人的感觉肯定和你的感觉不同。”的确,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但是了解感觉的方法是相同的。所以,咨询师的成长必须经历自我体察的过程,深刻体验自己的感觉,才有能力帮助来访者去体验感觉,并摸索出进入潜意识的途径。

与其说做咨询的过程如苦行僧般煎熬着自己的内心倒不如说是山洞的探险者,带着好奇,带着希望,来访者和咨询师一同相互搀扶着、磕磕碰碰、踉踉跄跄地摸索着前行的道路,找到山洞的出口。当洞口的第一缕阳光射入眼睛时,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能深刻地体会到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吧。Yalom在他那本《日益亲近》中,生动描述了这一过程。

当我的朋友把自我体验定义为内心的煎熬时,我的内心真的有些痛了,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把触碰自己的感觉当成了煎熬呢?我希望在我和他的互动中,那个“我”一直都在,而不是只用知识和技能来应对。我更希望我对感觉的体察和分享能让他不再害怕感觉和情绪,一旦释放出了感觉,那些躁动、那些不安、那些愤怒、那些强迫性的无形的规则都将土崩瓦解。

咨询时,“我”永远都在咨询过程中,面对来访者的是“我”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