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绪的力量

(2008-09-19 17:45:36)
标签:

心理咨询

生命教育

客体关系

情绪

认知

分类: 在心与书之间穿行

最近看了两本书,虽然这两本书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书,但却让我有了通电的感觉,似乎我成了这两本书的导体。

一本是台湾作家张德芬写的《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另一本是美国心理学教授谢尔登写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前一本书里谈到:我们人生的模式之所以会一再重复出现,其实是有一个情绪的需求在驱使。而这种情绪是长年累月的压抑累积而成的,在我们的身体里形成一种滞碍不通的能量。作者把积累的情绪比作能量,而这能量又推动着人不断通过各种行为表达这些情绪。然而我们的意识很多时候更注意外在的行为表现,忽略内在的感受,甚至由于那些感受是负性的,如:愤怒、伤心、沮丧,我们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刻意去压抑和回避它,如酗酒、网络成瘾、购物癖、暴饮暴食。却不知道这样的压抑只会使我们的情绪弹药库的弹药越积越满,一旦引爆,威力惊人。

后一本书介绍了精神分析流派客体关系理论,其中谈到,在我们的婴儿期,也就是在语言形成之前,我们已经对外界有了各种各样的感受,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而这些情绪反应由于缺乏语言这个表达工具,无法在意识层面形成意义,所以也是非理性的,但是却被保留了下来。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境,非理性的情绪反应就会出现。所以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道理上我都明白,可是就是做不到。道理是属于认知的,是意识层面的,而情绪是非理性的,是属于无意识层面的。精神分析就是想把无意识层面的东西变成意识层面的。

让我把这两本书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它们都谈到了情绪的力量,这也是我在咨询中深深体会到的。虽然咨询借助语言来完成,似乎在调整认知,但真正有效的却是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无意识的情绪和感受。认知理论认为:人的信念决定了人的想法,人的想法又决定了人的情绪。所以,通过改变信念就可以改变情绪。但是最初的信念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婴儿是通过身体的感觉来判断外在的刺激是好还是坏的,并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和外界的关系,也就是客体关系,再进一步地,这种客体关系通过语言内化成了自己内部的信念。当婴儿有一个一直关注和接纳他的母亲时,他形成的信念是我是值得爱、有价值的人。反之,一个忽略孩子甚至虐待孩子的家长会让孩子形成我是不受喜欢、让人讨厌的观念。一个喜欢指责孩子的家长会让孩子形成我很无能的自我评价。所以,信念的形成最初是根植于感受的,因感受才有了判断,也才有了信念。

所以我觉得情绪是很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就如同中医里说的气,气虽然是无形的,却决定了五脏六腑的功能发挥正常与否。情绪也是无形的,却是所有外显行为的根基,当然也就是咨询的根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听赵鹏的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