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迷上了纪录片,曾经天天几部,不是BBC的科技与人文,就是我们的《档案》和回忆。
感觉纪录片比书容易看,还容易消化,画面声音,肯定比看纯文字舒服,还容易入脑。
道理就是从纪录片里看来的,画面相比文字,更容易被人吸收。
所以,古版图书有“绣像”,现代书则还有照片,有说衬托主题的“画面”,可加深阅读印象,帮助记住东西。
借我们都熟悉的手机制式说话,最早的"模拟制式手机”是"1G",只能打打电话的。
“2G”采用数字技术,可以发简短文字,我们叫“短信息”。
手机可以发画面图像,要到“3G”时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后面的“4G”和“5G”手机,就可以看电影了。
简单道理,画面比文字的信息量大,大得多。类似于现今的平面图案“二维码”,信息量远大于过去的“条形码”。
为自己的偷懒找理由,好长一段时间,书渐渐看不进了。前几年朋友送我一套莫言书,一本都没有打开过。
或因为人老了,或因影视更容易消化,前些年我沉迷看纪录片,直到不想看了。可就在我不想看的时候,纪录片的口径也收紧,没啥东西可看了。
幸好看得及时,苏联那些大人物,一个个都怎么死的;抗日战争的有些秘密;甚至金门战役,都有幕后故事。那些年看的纪录片,史料都健康不敏感。
随后才改看电视剧,原先不碰的神剧,不动脑子看看蛮好。而且,可以看看主流是怎么吹的。吹,需要勇气,也需要技巧,更需要想象力。
看过才知道,有些神剧,拍得不错,还有知识含量。只是好看的神剧到底少,前不久就没东西看了。
无奈再看纪录片,去历史人文栏目找找,居然有很多好看片子。相当一部分历史片,已经和我们以前的“观”相反了。
昨天看李自成,吴三桂,现在对他们的评价,就与过去读书时相反,而且内容比较充实。
慢慢地消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