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亳州还出好酒,此番去了才知道,著名的“古井贡酒”就是亳州产的。酿酒的酒窖也没有想像中的那般神秘,也就一个个方泥池,就可以酿造出神奇来了。
因为夏季白酒产量低,流水线不流动了,我们就有机会参观酿酒车间了。
由此知道,蒸馏酒的采集叫“摘酒”,因为酒头有近70°,酒尾才2、30°,有经验的师傅根据酒花“掐头去尾”,摘取中间的一段,再送去窖藏至少三年,才可以上市卖的。

左边的大罐蒸馏用,右边的竖罐冷凝出酒用,生产旺季时候,老师傅会在出酒口“摘酒”。

这就是酿酒用的“酒窖”,一排排整齐的泥池子,蒸熟并搅拌充分的原料,需要放入窖中,上面封以“窖泥”,然后发酵几个月,再进入蒸馏流程。
神奇的“窖泥”,含有许多微量元素,赋予酒的灵气,很多酒以“老窖”命名,意思就在窖泥中。当然现在大规模生产的酒厂,窖泥不可能太老的。还有一些酒厂,自己酿造的“原酒”不够,需要采购一些来补充,窖泥的意思就没法讲究了。
正好看到了这里的酒窖规模,我们相信古井贡酒的原酒是可靠的,它的招牌就叫“年份原浆”。

这家博物馆的内容很多,当然都和酒有关。

“古井贡酒”,关键在于“井”,水为酒之血,好水是好酒的前提。这里一口“魏井”,一口“宋井”,两眼井的水汇聚起来从这个井盖上溢出,终年不竭,来访者都会用手去试试。

其实古井贡酒最早叫“减酒”,是当地“减点集”出的酒,以后“贡”过了,就叫“贡酒”了,“古井”则因为两口井。

“减酒”生产过程还原,标准的农耕排场,民熙熙而乐。

好不容易攀上了“贡酒”的名分,但“文革”一开始折腾,就只能叫“古井酒”了。那时我们都有印象的,一“扫四旧”,就把“古井贡”简略成“古井”了。博物馆里的这张宣传画是真迹,即使在那个时代,白酒还是要喝的。

那时候的烧酒锅,乡村气息。

古井的内涵,这里有一口宋代古井,因为历史的淹没,如今成地下井了。

井沿被井绳勒出来一道道深痕,像炮膛子一样,足见岁月的功夫。

这才是真正的老窖,比现在的要小一些,还能用的,产酒旺季时,有手工操作给游客看的。

老酒坊陈列。

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呢。

这一口应该是“魏井”了?导游的讲解没听清楚,心里想着槐花了,地上那白色的颗粒都是。

槐花盛开,古井贡酒的商标上就有一棵“老槐树”的,就是这棵树,花正馥郁着。

天下名井,酒香扑鼻,离开博物馆时,有现酿酒供品尝,大家都喝了一口,长精神的。
其实在魏井时代,这里的酒还只是“减酒”,也不是蒸馏型的白酒,甚至连宋井时代都还没有白酒。无所谓的,名气可以相传,就像“老窖”,谁管你是高度的“白酒”还是低度的“老白酒”呢?
一生中第一次深入酒厂,很开眼界的,记录下来与朋友们分享。同伴说:做白酒赚钱,主要的投入是广告和渠道成本,生产花不了多少的。我不懂,但是社会上都知道的,现在的白酒生意难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