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独立性和责任感的培养
(2015-10-24 07:15:31)
如今许多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责任感较为淡薄。他们任性,只顾自己,想不到疼爱自己的父母。这些特点很值得做父母的人高度重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意识,否则,等到他们进入成年再想纠正就很难了。
独立性是指个体能够自主地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状况,是做人做事不依靠他人的一种态度和习惯,标志着个性成熟的程度。责任感是主动做好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并将其视为份内的事,持之以恒地去做。有独立性的人做事有主见,独当一面负责到底,遇到问题不推诿、不逃避。有责任感的人勇于承担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认真负责地去完成,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性。二者紧密相关,其内涵多有交织,互为补益。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要贯穿一个理念,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致可通过以下途径。
在生活中,孩子从幼儿期开始就有模仿的能力,当她们向大人学习穿衣、穿鞋、刷牙、洗脸、吃饭、喝水等的时候,家长要耐心进行指导。不要粗暴地干涉、制止,认为“你不会”、“你弄不好”或者害怕孩子添乱,千万别忽视这些独立行为和个人责任的萌芽,这都是日后孩子独立性和责任感发展的良好起点。
在学习中,要求孩子上课注意听讲,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自主整理书包等学习用具,让他们懂得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是本分,爸爸妈妈是不能代替的,通过孩子自行操作增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
在家庭中,家长要重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勤于动手的习惯。孩童时期,他们都有学习、模仿的心理需求,要顺意、要满足,不怕做不好、不怕费口舌、不怕器物磕碰。到孩子懂事的阶段,要让孩子学做家务,国外有研究表明,会做家务的孩子成人后离婚率低、犯罪率低。家庭事务可多与孩子商量,听听他们意见,比如他的房间布置,就可以按他的想法去摆布。孩子生活之中遇到难题,家长不必急于自己动手处理,可指导孩子让他自行解决。家长的放手并非图清闲,而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锻炼孩子,促进他们成长。家长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这样做有利于他们独立性发展、责任意识强化,就不会滋生依赖父母的习惯。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角色要求每一位公民都要有责任心,要以爱国情怀为己任,这些都是从小积累起来的习惯。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读励志书刊,懂得遵纪守法,用自己的才能回报社会。南洋华侨陈嘉庚为我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他身在异国他乡仍不忘祖国的兴衰,抗日战争他为国家捐资、回国办教育又大笔捐资,一生捐款总额达1·5亿美元。这是他的社会责任感,是为国民效力的价值观体现。
一个独立个体,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不仅使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且,也会获得良好的口碑鼓舞他人,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