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颜光敏写给翰林魏希徵的一首诗
(2021-03-21 15:35:54)
标签:
郓城文史诗词魏希徵颜光敏 |
分类: 生活情趣 |
送魏子相庶常归养
颜光敏
上苑花明指玉珂,鲁门秋尽返岩阿。
赐衣金殿承恩重,捧檄蓬门奈乐何?
壮业犹堪五车在,亲年常爱寸阴多。
他时拟载春壶酒,元伯堂中许更过。
卢明注释:
魏子相:魏希徵(1641-1715) 字子相,号山翁,郓城人。清朝康熙年间大臣。康熙五年(1666年)考取举人,解元。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第二甲第一名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充东宫日讲官、顺天大主考。
庶常:清以庶常为庶吉士的代称。 出处《书·立政》:“太史尹伯庶常吉士”。
归养:回家休养,或归乡奉养尊亲,此处当取意后者。
颜光敏:(1640-1686),曲阜人,颜回之六十七世孙。清代官员、诗人、书法家,康熙六年进士,由中书舍人累迁吏部郎中,充《一统志》纂修官。书法擅名一时,尤工诗,为金台十子之一,著有《乐圃集》、《未信编》、《旧雨堂集》、《南行日记》。
上苑:又称上林苑,是古代中国园林建筑。汉、隋唐、明清皆有,在不同地点。北京上苑位于昌平区东部。此处应指魏希徵辞别皇家。
玉珂:本意为马络头上的装饰物。引申
鲁门:《一统志》载,东鲁门在兖州城东。颜光敏与魏希徵皆鲁西南人,此处意指回
乡。
捧檄:《后汉书》载,毛义有孝名,张奉去访他,刚好府檄至,要毛义任守令。毛义喜形于色,张奉因此看不起他。后来毛义母死,毛义终于不再出去做官,张奉才知道他不过是为母亲而屈就,感叹自己知他不深。此处当指魏希徵回家孝母。
五车:说魏希徵学富五车,本来还能干一番事业的。
亲年:父母的年岁。宋代梅尧臣
《依韵和胡武平怀京下游好》:“睠恋此江湖,亲年当喜惧。”
元伯:张劭,字元伯,东汉汝南人。山阳金乡人范式(字巨卿),与张劭是太学的同学。后二人各归乡。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颜光敏用此典入诗,体现了他与魏希徵之间真挚的友谊,也表达了相期再见的愿望。
卢明分析:
一、 本诗的内容,是魏希徵暂离翰林院,回家乡郓城奉养母亲,颜光敏写这首诗为魏希徵送行。诗的大意是说,在这一年秋末冬初之时,魏希徵辞别京城仕林,跨马返回山东老家。尽管皇帝对他很常识,恩遇很重,但忠与孝没法两全。魏希徵学富五车,正是施展才华的时候,但是,也需要陪伴母亲渡过一些时光。颜光敏想抽个时间,带着美酒,去郓城拜访魏希徵,看望他的母亲,二人像汉代范式与张邵那样,边饮酒边叙情。
二,
本诗写于1676年至1686年之间。说诗作于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之前,有一个重要判断标准,
该诗应当写于1676年,即康熙十五年以后。因为,这一年,魏希徵考中进士,并于四月开始成为翰林院庶吉士。此前,魏希徵没有庶吉士的衔,颜光敏不会称魏希徵为“庶常”(即庶吉士)
可以确切地说,本诗写于1676年至1686年之间。那么,在这十年中,究竟写于前段还是后段的可能性大呢?卢明认为,后段的可能性大。因为,刚当了翰林的魏希徵,不大可能很快就归家养母。后段呢,或因母亲年高,或因染病,他回乡孝养母亲的可能性更大。
三、本诗体现了颜光敏与魏希徵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颜在曲阜,魏在郓城,同属鲁西南老乡,有乡土之近。两人都是进士出身,同朝为官,自然有相见相惜的友情。颜光敏用范式拜访张邵这种典故入诗,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