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观音寺的又一块古碑
(2021-03-11 09:05:19)
标签:
郓城文史明代观音寺僧会司 |
分类: 生活情趣 |
创建观音寺记
赐进士文林郎……
赐进士文林郎……
兖之属郡曰郓城,即春秋时之郓田也。县治东有观音寺,
不偶于流俗,遂舍身为浮屠。庐,兹圯正统乙丑。发倡四方
湢圊圂无不备具,是以僧有房工,松门石径缭绕郁,丹
圣寿,下足以关,建僧司。正统丁卯岁,县丞李公遂
京师试本教擢优等,即授是邑僧会司官职,掌宗风乎提印,徒众欣
前有塔,塔下有池,池边竹影清奇,浮屠氏于此建为深精舍,作公
者,请予记之。
窃谓佛氏之教,无非使人明心见性,绝欲息缘,思所
朝内设僧录司以总之,外设僧纲、僧正、僧会以率之。 凡名山大川,莫不
其有因以为僧众之观瞻。官僧会者,既得其人,又能
人迎之关,建是司者,咸知自福全始也。教之流派,寺之
己未岁仲秋下浣吉旦立。
文林郎郓城……
将仕……
赐进士……
说明:因该碑下部看不清楚,只能辨识以上文字,凡带处,皆为另起一行。
注释:
兖之属郡曰郓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为府,下辖济宁州,郓城随济宁州下属兖州府。
春秋时之郓田:指这里即是春秋时西郓的土地。鲁成公四年,在郓邑筑城,为“郓城”之始。
县治东有观音寺:明代县治(县衙)在现公安局一带,此处所称观音寺即唐塔之下的佛寺。郓城观音寺非常古老。
浮屠:此处代指佛教。
正统乙丑:即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据记载,那一年,黄河发大水,郓城被淹。那几年,郓城多次受黄河水灾。《郓城县志》载:“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七月,郓、濮同时沦陷,城中惟见司马坊半截与浮屠而已。自是淤没二级,然其壮丽犹足为一方胜。”。正统十年这次大水,虽然没正统十三年大,但据此碑推断,县城也是受了影响,观音寺的相关建筑也有被毁的情况。
正统丁卯岁:即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
县丞李公:郓城县城,在明中期以后便不再设,故,志书列进来的名子很少。正统时应当还有县丞一职,但李公指哪位,尚待进一步查考。
僧会司:古代管理佛教的机关。
一、本碑篆额为“创建观音寺记”,实则观音寺很古老,明代所修,不能称为创建。碑文中也提到,观音寺在明正统年间有建筑毁圯,这更能说明,在此前,观音寺就存在。从碑文分析,大概,创建的是观音寺相关的一个建筑,或许就是僧会司的场所。
二、此碑虽发现于今县城北部,但碑的原址肯定在唐塔之下。碑文记得很清楚:“前有塔,塔下有池,池边竹影清奇,浮屠氏于此建为深精舍”。此处的塔,为唐塔无误。
三、通过此碑,可见在古代便有宗教管理机关,这种机关的领导人,还需要正规的考试和任命。这对于研究郓城古代的宗教管理,具有一定的查考作用。
四、本碑年代,标为乙未岁,但帝号缺记。碑中提到“正统丁卯”,那么,本碑肯定晚于正统丁卯,即公元1447年。至于立于正1447年之后的哪一个乙未岁,测需要进一步查考。1447年之后的第一个乙未岁是弘治十二年,即公元1499年。立于这一年的可能性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