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的几个基本概念(转自网络)

标签:
评书知识杂谈 |
分类: 引用内容 |
“梁子”
“粱子”,就是旧时评书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口传心授。笔录成文的称为“册(chai)了”,写得都比较简明扼要。一部评书在“册子”一般在一千字到一万字之间,大都是蓝布面的红格(竖写)毛边纸装订成,上面记着故事梗概、人物名号。要求演员背得滚瓜烂熟.说时脱口而出,如<隋清演义>中的瓦岗寨36友;<东汉演义>中的云台二十八将;<明英烈传>的黑红十六将;《施公案>中的百鸟百兽名以及描写景物的诗、赋、赞等。
“梁子”具体体现了评书主线的发展与“活”块的连缀,依繁简程度,“梁了”又有粗“梁子”、细“梁子”之分。过去说书艺人从师傅那里学说某部评书.首先要掌握“梁子”,根据“梁子”,运用说书的技巧加以敷衍发挥,这样说书叫做“活口”;完全按照师傅教的一字一句学说,则叫“方口”,掌握“活口“是评书艺人的基本功,只按照“粱子”说书,缺乏敷衍发抨,是说书人最忌讳的.
“梁子”是由“书根”、“书领”、“书胆”、“书筋”组成的“四梁八柱”支撑起来的情节框架。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评书,素材的来源都是十分广泛的,既订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也打从文学名著中改编发展而来的,还有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吸取的。旧时说书艺人在开书之前首先必须对素材进行加丁.形成情节框架.亦即“粱子”。依据“梁子”说书,情节曲折,远比原素材丰富,可见,“梁子”在原素材和演出本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对于原素材来说,“梁子”是提炼加工出来的情节框架的记录本;而从“梁子”到评书演出本,篇幅常常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加,显示评书独特的艺术功力。如评书艺人陈士和根据<聊斋志异>原作改编的评书《聊斋》,虽然不是“梁子”,却提供了“梁子”所包含的内容,起着类似“梁户”的作用,是从文学名著改编成评书的一种类型。用<聊括·王者>原作和陈上和演出整理本略加对照,就能看出演出本究竟丰富了些什么。
“柁子”
“柁子”是一部评书中多种矛盾的扭结点和高潮。由于将许多人物的命运线纽结一起并由此产生许多悬念,分别予以解决或调整,因此“柁子”可以说是大的“扣子”。
评书常常以“柁子”为标志而形成若干大段落。《水浒》中三打祝家庄”是大“柁子”,实际上是杨雄、石秀大闹翠屏山,火烧祝家店.孙立、孙新、顾大嫂劫牢,解珍、解立越狱两个单笔书,加上时迁偷鸡,李应修书,扈三娘捉王英等若干小的单笔书构成,—总归拢到宋江、吴用指挥的粱山人军与祝家庄朝奉父子的三场恶战,中间穿插石秀探庄、林冲被俘、秦明陷阵等惊险情节。以前单线演述的宋江、林冲,李逵等英雄人物也都聚拢到祝家庄。三打祝家庄的胜利使梁山义军得以立足.也使被迫上梁山的各路英雄有所依托。同样,“闹江州”、“打大名府”等也是大“柁子’。其他书目中如《西汉演义》的“九里山十面埋伏”,《东汉演义》“二十八将闹昆阳”,《隋唐演义》的“李元霸锤震十八国”,《精心说岳》的“牛头山”,《施公案)的“五女擒兰”,《彭公案》的“会仙亭捉韩登”,《济公传》的“八魔炼济颠”等等,都是各书中的“柁子”。一部长篇评书是由众多的单元部分的“柁子”联合而戊的。单元可能是一回书,也可能是几回书的集合。每个单元只是根据主题有所侧重,实质上是并列的。虽是独立的单元,但相互之间又有联系。一个“柁子”结束,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柁子”,是评书结构上的特点。
评书艺人说 一部书,首先要卡出几个大“柁子”,“柁子“的划分体现了评书结构上的一大待色.即以故事情节的编纂为中心。讲述历史评书,多以战事为主,像《三国演义》,“柁子”的划分是以战役为单元,官渡之战、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等都属于“柁子”。公案书里的“柁子”划分是案件从发生到结案的过程为依据。《包公案》、《刘公案》中的许多案件都是“柁子”。讲述英雄人物的书中以主要英雄人物的传记划分单元,构成“柁子”,评书《水浒》是以古典小说《水浒传》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之间缺乏一条从头至尾的线索.改编成评书时,也只能以人物分书.形成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等几个十回书。“柁子”把一部书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划分成若干个故事单元,每个单元都把文章做足,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印主题的各个方面也都表现得生动丰满.然而,这种叙事的单元性有事也会导致人物造型的单纯性。一个“柁子”还可再分若干大段落,也就是“回目”。在《留取威虎山》中“初探神河庙”、“夜审一撮毛”、“杨子荣打虎”、“夜访李勇奇”、“桥头遭遇战”、“舌战小炉匠”等都是“柁子中的回目。
一部书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回目,《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很少有人单独提起.但其中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庞统献计”、“孔明看病”、“借东风”等却都是人们熟悉的回目。回目就是评书艺人所渭的“当日书”,过去艺人在开书之前先报回目,告诉听众今天说什么内容,因而回目大都精练、醒目,以便吸引听众。一个回目有时能说几天,每人都是在矛盾冲突最紧张时候结束,吸引听众第二天接着听,这就是设”扣子“的于法。一回书总由几个“扣子”组成,虽说是演出营业方式的需要,但从艺术结构上有,“扣子”是构成评书情节起伏的最重要的方法。
评词(评书)
|
|||
来源:本站原创
|
|||
|
|||
评书艺人从艺者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娃娃腿”,即从小从师学艺,属江湖艺人;另一种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半路从艺,根据《三国》、《水浒》等古典小说讲说,称为说“页子书”。如桐柏艺人赵国珍,此人很有学问,中年家道衰败,生活无着,为了糊口才被迫说“页子书”,曾到湖北的襄樊、老河口等地行艺。说“页子书”的艺人又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当场照本宣读,然后自行讲解;另一种是在说书之前,阅读某书章节,说时只根据书中情节临场自由发挥。 江湖评书艺人所说的评书多为口耳相传的长篇大书。一部书少则能说十天、半月,多则数月、半年不等。大书有书纲,又叫“梁子”,而具体的情节叫“蔓子”。由于每个艺人的书路不同,细节和叙述故事的方法也不同。但不论如何安排情节,一定要以书纲为依据,不能抛开书纲任意蔓延。在具体说时又分为卡陀、分回、设拔、牵关四个步骤。卡陀即把一部长篇大书分做几个段落,分回是在一个陀里又分为几个小段落,每个陀子和分回都有一个主要事件和高潮。设拔即情节内在矛盾的互相牵制。牵头是人物关系与心理活动和周围人物事件的关联。 邓县已故评书艺人赵中英对讲述长篇大书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经验,称为四梁、八柱。四梁即书根、书领、书胆、书筋;八柱即男、女、老、少、精、憨、正、邪。说书要有扣子,赵所说的扣子又分大扣子、小扣子、连环扣、鸳鸯扣、子母扣、阴阳扣、风火扣、人情扣。大扣子以故事情节取胜,情节紧凑,丝丝入扣。其中往往穿插若干小扣子,小扣子以刻画人物描述细节为主。 南召县评书艺人孙书明等艺人把使扣子叫做“笔法”:有正笔、倒笔、伏笔、暗笔、惊人笔、补笔、重笔、反笔、分笔、评笔等。利用各种笔法,使用雨夹雪、提闸放水、搭桥过沟、遇路转弯、逢枝开花、三岔路、葫芦口等表现手法。 评书演出形式简单,一张桌子,一条板凳即可。桌上放醒木(惊堂木)、折扇,手中有钢(木)棍以作道具。说者一人,只说不唱,也无乐器伴奏。演出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叫“表”;模拟书中人物言谈和音容笑貌的叫“白”;评论书中人物思想、行为的叫“评”。表、白浑然一体,才能吸引观众。演出当中,在适当时机以醒木拍击桌子,以渲染气氛,并利用折扇、手巾、棍子模拟出各种器物,以辅助表演。表演时以站立为主的称“大红门”,也叫站书、相口,善说侠义故事;以坐为主的叫“大章门”,也叫坐板书、跑马书,善说刀马将领、英雄故事。 桐柏县评书艺人赵国珍的表演很有特色,一方面他以说武林剑侠书目见长,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快、慢、迟、疾有度,抑、扬、顿、挫得当;另一方面则是他有出色的口技、眼神、手势和身段。口技能表现枪声、汽车声、火车声、马嘶、鸟鸣等。 解放后,南阳的评书艺人,多在茶馆说书,以质论价。但专业评书艺人较少,只有南阳市的陈秀山、唐河的张明山、姚英敏、邓县的高光三等几位艺人。 南阳评书的书目多为长篇。有按小说底本讲述“页子书”,有艺人口耳相传的“路子书”。大致分为历史袍带、长枪、侠义、短打、神怪五大类。主要传统书目有《徐良挂帅》、《水浒》、《五虎平西》、《三国》、《说岳》、《西汉》、《大明英烈》、《三侠剑》、《施公案》、《彭公案》、《大八义》、《小八义》、《绿牡丹》、《白牡丹》等数十部,还有《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红岩》等几部现代大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