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吴用

(2011-09-13 12:43:32)
标签:

吴用

水浒

杂谈

分类: 也话水浒

    吴用姓吴名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据传吴用的家在郓城城东20里许,庄名叫车市。这个村姓吴的人很多,以前曾叫吴庄。取名车市,是因为当时曾为车马市场。这个“市”不是指大城市,而是指集镇。《水浒里》的曾头市,应当也是这种情况。

    水泊梁山武将很多,吴用却是个文人。传说吴用小的时候,长得瘦弱,父母看他干不动活,做不得事,就取名吴用。吴用从小读书做学问,长大后参加科考没有取得功名,就在晁盖庄上给人家做馆当教书先生,所以,他有机会与晁盖来往,二人情投意合,关系很好。

    《水浒传》,虽然没有象写武松、鲁智深那样用专门的章回写吴用,但吴用的身影出现在水泊梁山许许多多的故事中。

   吴用是梁山集团的军师,相当于蜀国的诸葛亮,对“智多星”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吴用是梁山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参加梁山活动时间最长。自生辰纲事发而上山,到战毕方腊受封,再到最后与花荣一起吊死在宋江墓前,他是与梁山事业相始终的人物。在梁山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有吴用的关键作用。没有吴用,梁山不可能得到这样的发展。在多年的斗争历程中,他用自己的智慧,为梁山集团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梁山将领的一致拥护,在梁山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吴用的出场,是在智取生辰纲的时候。那时,刘唐到郓城县东溪村找晁盖报信,夜卧灵官殿,被都头雷横抓到,押着他在晁盖家停歇。晁盖救下刘唐,送给雷横一些银两。刘唐不干,追着雷横想把这些银子要回来,雷横不给,二人打斗几十个回合。这个时候,吴用出现了,他手持铜链,在二人当中一档,把二人分开,平息了一场打斗。

    智取生辰纲,晁盖只是得到刘唐关于生辰纲的消息,智取生辰纲的主意却是吴用帮他拿定的,这说明,在那个时候,吴用就是核心人物。这当中,包括联络阮氏三兄弟,设定活动计谋,无一不是吴用具体筹划。智取生辰纲事发后,官府追捕,晁盖等人苦无躲处,又是吴用提出去梁山泊落草,他对晁盖说:“石碣村附近就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正是这句话,成为梁山事业的发端。投奔梁山时,吴用提出并具体与朱贵联系上山事宜。上山后,在促林冲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这样决定梁山前程命运的事件中,如果没有吴用对林冲的工作,晁盖等人定会被王伦赶走。此后,在巩固壮大梁山力量的过程中,也总是吴用在出主意想办法。为了报晁盖之仇,他亲自去大名府赚取卢俊义上山;为了救柴进,他安排戴宗、李逵去请公孙胜;为了确立宋江在梁山集团的寨主地位,他做了许多劝进工作;无论是征辽,打田虎、灭王庆、战方腊,每一个战役,都闪耀着吴用智慧的光芒。

   吴用是智慧的,他的智慧,主要反映在谋略上。他虽是秀才,但不满足于读死书,他要的是经世致用,怀的是经天纬地的大志。这一点,很象躬耕于隆中的诸葛。有人惊异于诸葛、吴用这样的知识分子,只在民间,并没有在朝廷、在军队、在高层任职的经历,为什么能成为政治军事的奇才。其实,智慧、知识水平,不全在表面的经历之中。各种知识,都可以从前人的著述中得到。关键的是如何消化这些知识,会不会把这些知识与时事结合起来。只要掌握了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并熟悉运用之,事情就好办。那些迷失于典籍中的书呆子,幻想飞腾的时候却忘记怎么走路,纸上谈兵的马谡以军事家自居却失了街亭。大才则不然。朱元璋一个穷和尚,一样做了开国之君。刘邦小亭长一个,领导大汉一样得心应手。吴用也是这样,他虽来自乡间,却是一个聪明的知识分子,他的智慧,足以承担谋划梁山大局的重任。

   不可否认,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功非常重要。但,一个集团,一个大的事业,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只靠自由发挥的武士个体完成的。这涉及到事业的定位、发展思路、政策策略、队伍掌控套路、作战方针、排兵布阵,等等,这许多,只靠武,能解决得了么?好多时候,是智慧谋略在起关键作用。包括具体的军事行动,谋略的运用,可以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梁山的谋略,主要靠吴用。吴用的这种谋略,总是高人一筹,所以,他很自然地受到梁山将领爱戴。有了这超人的智慧,吴用虽然没有骄人的武功,但,仍然称得起一位英雄,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智慧,常常表现为能解别人解不了的难事。传说吴用有个老乡是兖州知府,自己倒是清白为官,只是他的家人仗势欺人,每年都侵占王老汉的一部分田地,王老汉父亲的坟墓本在自己田地的中间,由于知府家人一年侵占一垄,没几年王父的坟就位于地边上了,王老汉忍气吞声,万般无奈。吴用听说后决计帮助王老汉,给王老汉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王老汉依计行事,先到县衙告状。知县一看是告的兖州知府,为了好说话,就请知府前来旁听。王老汉的状子是吴用代写的。知县问,你告什么?王老汉说:告家父不老实,他老人家活着的时候倒办事公道,死了以后却很不安份,本来把他埋在我家田地的中间,谁知他把坟墓每年往邻家田地的方向挪移,现在已移到两家的边界。如果再不制止,下一次他就移到邻家土里,到那时,邻人告我们侵占他们的土地,小人如何担得这样的恶名?所以,请求知县判我家亡父把他的坟地移回原处。兖州知府是个明白人,一听就是自己家里人侵占了王老汉的土地。家里本来土地很多,自己又是个高官,不能允许家人胡作非为。于是知府主动出来说:还是把你爹圈在地中间吧,地不够就往我们家凑,然后,在地边上埋上石桩,这样,老人家就再也移不动坟墓了。这样一来,王老汉即讨回了自己的土地,知府又不失面子,两全其美。

  还有一个传说,力图解释吴用一个村里的教书先生是怎样取得那么多的智慧和谋略的。说吴用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有一年去东京考进士,文卷写得特别有水平,位居第一名,本应点为状元。蔡京把这事情看在眼里,也承认吴用最有才,仅仅是因为怪吴用没给他行贿送礼,感觉这个人不搞歪门邪道,很难被自己所用。再加他的外甥位列第二,把吴用去掉,外甥就成了状元。于是,他就从中作梗,向皇帝汇报说:这个吴用,名子太不成器。如果让他当了状元,天下人一定耻笑咱们,说连“无用”之人都成了状元,大宋朝真是没人了!外国人更会小看咱们。皇帝听了蔡京的话,不但不点他状元,而且宣布吴用的考试作费。吴用回家后,放弃了科考努力,转而学习《易经》和兵书,读了大最的军事著作。后来父亲又赶着吴用参加科考,吴用不得已,只得再一次踏上去东京的路。路过曹州的时候,遇到一个老汉在场院里晒麦子。当时天气晴朗,吴用掐指一算,很快将有一场大雨到来,就赶快提醒老汉把麦子收起来,以免被霖湿。老汉却说:就是下雨又有什么要紧,霖不到我的麦子,我正好还能借刮来的风扬扬场呢。不一会儿,果然下起雨来,但麦场南侧下雨,麦场北侧刮风,麦场上面却一滴雨也没有。吴用看出老汉是个高人,就拜他为师,跟他学排兵布阵及各种谋略,很快成为高手。

    吴用是通达的。他的通达,反映在对人情事故敏锐而又深刻的洞察上。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吴用的通达:吴用的好友王先生及三个儿子都是医术高明的郎中。有一次,王先生得病,他们自己都看不好,吴用却给他们开了一剂药方,上写着:“甘草桔梗金银花,吃完之后再去抓。主治:经血不调。”这哪是药方,简直是开玩笑。吴用走后,三个儿子把药方拿给王先生。王先生接过一看,差点把牙笑掉:“哈哈哈,好我的吴先生,连男女都不分还想治病,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可笑可笑!”笑完之后,觉得身上轻松了些,他便顺手把药方贴到墙上,看见了就想笑。时间不长,病就奇迹般地好了。王先生向他问起药方的事儿。吴用说:“您得的是忧郁症,无药可治,要想去掉烦闷,需要笑口常开,所以我才给您开了那张看似荒唐的药方,来医治您的病。”王先生听后,茅塞顿开。这个故事说明,吴用人情事故有很强的洞察力。

   有了这样的洞察,心里就有谱,做事就有胆,就不会办错事。他把这样的通达,用在梁山具体事务上,总能得心应手。用在梁山大局的谋划上,也是百战百胜。有了这样的通达,他能看透朝廷奸官的面目。有了这样的通达,他知道梁山将领的需求。有了这样的通达,他更能对自己在梁山队伍中的位置与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自己做军师最能发挥作用,所以,在其位,谋其事,该做的都做,不该做的不做。他知道,自己虽然智高,但不能谋取寨主的位置。寨主不是仅靠智慧就能干了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威望、人脉等许许多多的资本。所以,无论是先前辅佐晁盖,还是后来辅佐宋江,他都心安理得,尽心尽力。也正是如此,他得到了两任寨主的信任。这就是吴用的忠诚。

  也有人说,在战略谋划上,吴用不如诸葛亮,诸葛亮未曾出山已经谋划天下三分,吴用则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只是随主而动。跟晁盖就按晁盖的思路走,跟宋江就为宋江出谋划策。更有人说他就象兔子肉,煮在什么锅里就有什么味。评水浒批宋江的时候把吴用归入反对招安的一派,新版水浒说吴用积极促使宋江走招安路线,也有人说吴用在晁盖与宋江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中倒向宋江一方,这都不符合原著的意思。在原著中,是有招安与反招安的思想斗争,但并没有突出地体现在晁盖与宋江之间,吴用也没有反晁归宋。吴用对晁盖和宋江,都是支持的。谁主导梁山大计,他就全力帮助谁,这说明,他是从梁山泊的整体利益出发的,出于公心,全无私情。当然,宋江后来推行招安路线,他也是支持的。

  也有人诟病吴用计谋骗人,比如卢俊义本来在大名府好好的,他却装做算卦赚取卢俊义上山,画圈让人家钻。还有,为了赚朱仝上山,他派李逵杀害了沧州知府的小儿子。吴用做这些事情,也真是够损的。从另一方面讲,吴用是站在梁山事业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智慧是中性的,看用于哪个集团。包括诸葛亮,也有人说他的一些智谋如果放在曹操一方,大家肯定认为是奸诈。

   吴用是忠诚的,这种忠诚,基于对整个集团忠诚之上,是智囊人士对集团首领的忠诚,这也体现了领导集团的牢固。有了这种忠诚,领导核心层的团结就坚不可摧,就不会出现队伍的内乱和分裂,队伍就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吴用来讲,这样的忠诚,是他智慧和通达的必然结果,他一定认为,无论从集团还是从自身的角度看,自己都应当有这样的忠诚。

    吴用,一个教书先生,埋头教学,并没受到迫害,却走上造反道路。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比一般人更关心国家大事,更以国家民族的事业为怀。吴用看透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主动参与到反抗黑暗腐败的斗争中来,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招安后吴用虽然辅佐宋江破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被朝廷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后闻宋江被害致死,也只有缢死在宋江坟前。

  很多人看了原著后不理解吴用的自杀,认为吴用完全可以安安稳稳做大官,但他却吊死了。这正是他做作一个英雄的作为吧。他拍着宋江的坟墓说:“吴用是一村中学究,始随晁盖,后遇仁兄,救护一命,坐享荣华,到今数十载,皆赖兄之德。”他还对花荣说:“小弟寻思宋兄长仁义难舍,恩念难忘,我等在梁山泊时,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感得天子赦罪招安,北讨南征,建立功勋。今已姓扬名显,天下皆闻。”这就说明,吴用念念不忘的,是跟随宋江建功立业,还有他们在长期征战过程中建立的深厚的友谊。

  最为关键的,是他从宋江、卢俊义的死,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与其被蔡京、高俅之流迫害致死,倒不如自己吊死合算。这一点,在《水浒传》中写得很明确:吴用对花荣说:“朝廷既已生疑,必然来寻风流罪过。倘若被他奸谋所施,误受刑戮,那时悔之无及。如今随仁兄同死于黄泉,也留得个清名于世,尸必归坟矣!”在如此悲凄的情况下,吴用的智慧通达又发挥了作用,他想到的是自己早早吊死,比较体面,留得个好名声,能落个全尸。等奸臣们残害到自己头上的时候,那时候,还不知给自己安个什么罪名呢,到时候,下场肯定好不了。

吴用主要的特点就是计谋多,别人看不透的他能看透,别人的动向他能一眼看穿并且立马利用得上。他比别人脑子转得多,心眼多,考虑问题周道。在别人看似很难的问题,在他那里不算事。《水浒传》并没有写他文化多高,不要说宋江在江州写诗在菊花会上写词,就连林冲这样的武将上梁山时还在朱贵酒店写过几首诗呢,但,作为文人的吴用却没有一首象样的诗文,唯一的四句韵文还是给卢俊义算卦的时候写的:“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严格地说,那只是卦语,象顺口溜一样,与着重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诗不是一回事,他的价值,在于藏头嵌入“卢俊义反”四个字。

  最近网上倒是出现一则《吴用骂死蔡太师》的故事,说宋江义师聚集十余万,又有攻取汴梁的意图,宋徽宗非常害怕,当朝太师蔡京代表朝廷前去劝降,两军阵前,吴用舌战蔡京,遣责昏君奸臣误国,指明了梁山泊起义的正义性质,大义凛然,慷慨激昂,把蔡京气得口喷鲜血,坠马而亡。这则故事反映了人们对《水浒传》主题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对吴用这个人物的喜爱。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还有“舌战群儒”的故事呢,《水浒传》中,吴用本没有这类的故事。在《水浒传》中,象呼风唤雨这样的事,也没让吴用做,而是把这类事安排给公孙胜了。也就是说,吴用和公孙胜两个人形象的总和,才与诸葛亮一个人相等。当然,《水浒传》中公孙胜与敌人斗法的那些描写,有些人不看好。其实,决定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妖术也罢,神术也罢,都是子虚乌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