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吴用
(2011-09-13 12:43:32)
标签:
吴用水浒杂谈 |
分类: 也话水浒 |
吴用的出场,是在智取生辰纲的时候。那时,刘唐到郓城县东溪村找晁盖报信,夜卧灵官殿,被都头雷横抓到,押着他在晁盖家停歇。晁盖救下刘唐,送给雷横一些银两。刘唐不干,追着雷横想把这些银子要回来,雷横不给,二人打斗几十个回合。这个时候,吴用出现了,他手持铜链,在二人当中一档,把二人分开,平息了一场打斗。
智慧,常常表现为能解别人解不了的难事。传说吴用有个老乡是兖州知府,自己倒是清白为官,只是他的家人仗势欺人,每年都侵占王老汉的一部分田地,王老汉父亲的坟墓本在自己田地的中间,由于知府家人一年侵占一垄,没几年王父的坟就位于地边上了,王老汉忍气吞声,万般无奈。吴用听说后决计帮助王老汉,给王老汉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王老汉依计行事,先到县衙告状。知县一看是告的兖州知府,为了好说话,就请知府前来旁听。王老汉的状子是吴用代写的。知县问,你告什么?王老汉说:告家父不老实,他老人家活着的时候倒办事公道,死了以后却很不安份,本来把他埋在我家田地的中间,谁知他把坟墓每年往邻家田地的方向挪移,现在已移到两家的边界。如果再不制止,下一次他就移到邻家土里,到那时,邻人告我们侵占他们的土地,小人如何担得这样的恶名?所以,请求知县判我家亡父把他的坟地移回原处。兖州知府是个明白人,一听就是自己家里人侵占了王老汉的土地。家里本来土地很多,自己又是个高官,不能允许家人胡作非为。于是知府主动出来说:还是把你爹圈在地中间吧,地不够就往我们家凑,然后,在地边上埋上石桩,这样,老人家就再也移不动坟墓了。这样一来,王老汉即讨回了自己的土地,知府又不失面子,两全其美。
还有一个传说,力图解释吴用一个村里的教书先生是怎样取得那么多的智慧和谋略的。说吴用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有一年去东京考进士,文卷写得特别有水平,位居第一名,本应点为状元。蔡京把这事情看在眼里,也承认吴用最有才,仅仅是因为怪吴用没给他行贿送礼,感觉这个人不搞歪门邪道,很难被自己所用。再加他的外甥位列第二,把吴用去掉,外甥就成了状元。于是,他就从中作梗,向皇帝汇报说:这个吴用,名子太不成器。如果让他当了状元,天下人一定耻笑咱们,说连“无用”之人都成了状元,大宋朝真是没人了!外国人更会小看咱们。皇帝听了蔡京的话,不但不点他状元,而且宣布吴用的考试作费。吴用回家后,放弃了科考努力,转而学习《易经》和兵书,读了大最的军事著作。后来父亲又赶着吴用参加科考,吴用不得已,只得再一次踏上去东京的路。路过曹州的时候,遇到一个老汉在场院里晒麦子。当时天气晴朗,吴用掐指一算,很快将有一场大雨到来,就赶快提醒老汉把麦子收起来,以免被霖湿。老汉却说:就是下雨又有什么要紧,霖不到我的麦子,我正好还能借刮来的风扬扬场呢。不一会儿,果然下起雨来,但麦场南侧下雨,麦场北侧刮风,麦场上面却一滴雨也没有。吴用看出老汉是个高人,就拜他为师,跟他学排兵布阵及各种谋略,很快成为高手。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吴用的通达:吴用的好友王先生及三个儿子都是医术高明的郎中。有一次,王先生得病,他们自己都看不好,吴用却给他们开了一剂药方,上写着:“甘草桔梗金银花,吃完之后再去抓。主治:经血不调。”这哪是药方,简直是开玩笑。吴用走后,三个儿子把药方拿给王先生。王先生接过一看,差点把牙笑掉:“哈哈哈,好我的吴先生,连男女都不分还想治病,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可笑可笑!”笑完之后,觉得身上轻松了些,他便顺手把药方贴到墙上,看见了就想笑。时间不长,病就奇迹般地好了。王先生向他问起药方的事儿。吴用说:“您得的是忧郁症,无药可治,要想去掉烦闷,需要笑口常开,所以我才给您开了那张看似荒唐的药方,来医治您的病。”王先生听后,茅塞顿开。这个故事说明,吴用人情事故有很强的洞察力。
也有人说,在战略谋划上,吴用不如诸葛亮,诸葛亮未曾出山已经谋划天下三分,吴用则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只是随主而动。跟晁盖就按晁盖的思路走,跟宋江就为宋江出谋划策。更有人说他就象兔子肉,煮在什么锅里就有什么味。评水浒批宋江的时候把吴用归入反对招安的一派,新版水浒说吴用积极促使宋江走招安路线,也有人说吴用在晁盖与宋江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中倒向宋江一方,这都不符合原著的意思。在原著中,是有招安与反招安的思想斗争,但并没有突出地体现在晁盖与宋江之间,吴用也没有反晁归宋。吴用对晁盖和宋江,都是支持的。谁主导梁山大计,他就全力帮助谁,这说明,他是从梁山泊的整体利益出发的,出于公心,全无私情。当然,宋江后来推行招安路线,他也是支持的。
也有人诟病吴用计谋骗人,比如卢俊义本来在大名府好好的,他却装做算卦赚取卢俊义上山,画圈让人家钻。还有,为了赚朱仝上山,他派李逵杀害了沧州知府的小儿子。吴用做这些事情,也真是够损的。从另一方面讲,吴用是站在梁山事业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智慧是中性的,看用于哪个集团。包括诸葛亮,也有人说他的一些智谋如果放在曹操一方,大家肯定认为是奸诈。
招安后吴用虽然辅佐宋江破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被朝廷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后闻宋江被害致死,也只有缢死在宋江坟前。
很多人看了原著后不理解吴用的自杀,认为吴用完全可以安安稳稳做大官,但他却吊死了。这正是他做作一个英雄的作为吧。他拍着宋江的坟墓说:“吴用是一村中学究,始随晁盖,后遇仁兄,救护一命,坐享荣华,到今数十载,皆赖兄之德。”他还对花荣说:“小弟寻思宋兄长仁义难舍,恩念难忘,我等在梁山泊时,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感得天子赦罪招安,北讨南征,建立功勋。今已姓扬名显,天下皆闻。”这就说明,吴用念念不忘的,是跟随宋江建功立业,还有他们在长期征战过程中建立的深厚的友谊。
最为关键的,是他从宋江、卢俊义的死,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与其被蔡京、高俅之流迫害致死,倒不如自己吊死合算。这一点,在《水浒传》中写得很明确:吴用对花荣说:“朝廷既已生疑,必然来寻风流罪过。倘若被他奸谋所施,误受刑戮,那时悔之无及。如今随仁兄同死于黄泉,也留得个清名于世,尸必归坟矣!”在如此悲凄的情况下,吴用的智慧通达又发挥了作用,他想到的是自己早早吊死,比较体面,留得个好名声,能落个全尸。等奸臣们残害到自己头上的时候,那时候,还不知给自己安个什么罪名呢,到时候,下场肯定好不了。
吴用主要的特点就是计谋多,别人看不透的他能看透,别人的动向他能一眼看穿并且立马利用得上。他比别人脑子转得多,心眼多,考虑问题周道。在别人看似很难的问题,在他那里不算事。《水浒传》并没有写他文化多高,不要说宋江在江州写诗在菊花会上写词,就连林冲这样的武将上梁山时还在朱贵酒店写过几首诗呢,但,作为文人的吴用却没有一首象样的诗文,唯一的四句韵文还是给卢俊义算卦的时候写的:“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严格地说,那只是卦语,象顺口溜一样,与着重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诗不是一回事,他的价值,在于藏头嵌入“卢俊义反”四个字。
最近网上倒是出现一则《吴用骂死蔡太师》的故事,说宋江义师聚集十余万,又有攻取汴梁的意图,宋徽宗非常害怕,当朝太师蔡京代表朝廷前去劝降,两军阵前,吴用舌战蔡京,遣责昏君奸臣误国,指明了梁山泊起义的正义性质,大义凛然,慷慨激昂,把蔡京气得口喷鲜血,坠马而亡。这则故事反映了人们对《水浒传》主题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对吴用这个人物的喜爱。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还有“舌战群儒”的故事呢,《水浒传》中,吴用本没有这类的故事。在《水浒传》中,象呼风唤雨这样的事,也没让吴用做,而是把这类事安排给公孙胜了。也就是说,吴用和公孙胜两个人形象的总和,才与诸葛亮一个人相等。当然,《水浒传》中公孙胜与敌人斗法的那些描写,有些人不看好。其实,决定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妖术也罢,神术也罢,都是子虚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