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画结缘的那个人走了

(2010-07-04 11:47:34)
标签:

陈进奎

画家

怀念

逝世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惊悉陈进奎先生溘然长逝,非常伤感,不禁想起先生在世时的一些往事。
  我对先生,是先识其画后识其人的。那时父亲在宣传部,先生在文化馆,二人相熟悉,父亲有时拿先生的画回家,我就是在家里看到先生画的竹子的。那幅画,画在三尺宣纸上,竹并不多,为主的一根粗且挺直,淡墨写出,一如戏里的主角,光彩照人。另有几根细长的细竹,浓墨画出,柔枝俊叶,参差穿插,颇具逸气。那年代看多了“傻大黑粗”类的人物宣传画,对这样一幅独立特行风格、充满笔墨意趣的写意国画,顿觉诗意无限,爱而难舍。
  我产生了跟陈先生学画的念头。父亲对我这方面的想法,总是支持。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父亲带我拜见了陈先生。
  陈先生正在办公室,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我看到这位叔叔中等个,不胖不瘦的体型,声音响亮,举止利落,很快就把眼前的人与墙上的画吻合在一起了。陈先生肯定了我的想法,这让我很高兴,一下子拉近了与他之间的距离。不过,先生也很务实,他说,学画不是说说就行的,很需要工夫。所以,他推荐我找在菏泽工作生活的杨冠芬和洪蛋学画。回到菏泽后,我按照陈先生的指点,先后找到了画竹子的名家杨冠芬老人和青年画家红蛋先生。惜热衷一时的我并未在学画上投入多少的精力,也就没能进入美术这个行当。
  我于美术,是常立志无长志的那种。话又说过来,业虽未立,但对于美术的那份向往与喜爱却始终存在,对画家的景仰也一直未减。
  第二次找陈先生学画,已是二十几年后。我和陈先生在一地工作,见面的机会多了。此时陈先生已经退休,临时租住城交结合部一家村民的房子。在街上遇到时,陈先生亲切地问我:现在还画不画?我说没学成,还想学。陈先生呵呵一笑说:你工作忙,没精力按专业要求学画。不过,作为一种业余爱好,画些写意画倒是不错。写意画贴合你的文人气质,又不用花太大工夫,灵感来了就抹几笔,工作忙了就随手放下。我一听对路,就趁势说,是啊,学画梅兰竹菊,就是这类的。干脆,我哪天去你家,你给我当场作画,边画边讲,让我看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好回家模仿。他爽快地答应说:好啊,我多数时间在家,你随时可以找我。他还特地给我介绍了去他家的路,怕不好找,给我说了好几个转弯处的路标。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以约来到他家。院子里静静的,几株石榴花开正红,给小院平添了许多生机。房子里摆设比较简陋,一张画桌就显得十分显眼了。桌子上的笔墨纸砚,就是陈先生日夜相伴的伙伴了。说了些家常话,接着就是作画演示了。画的种类很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教,这一次,主要是观摩画竹。陈先生拿出一张三尺宣纸,平铺在毛毡上,先是从头至尾画了一幅作品。然后,再铺宣纸,就用墨、着色、皴擦点染,一样一样地演示讲解。他用笔熟,行笔快,画起画来,象拳师挥剑,如仙女舞袖,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只见他嚓嚓几下就是一杆竹,轻轻几笔就同一丛叶。侧锋拖一圈,再随兴点擦几下,就是一块山石。如此技艺,真让我看傻了眼。
  演示完,我把自己的小九九托给陈先生:今天画的这张画给我,平时画好的最好再给一张。说完,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看着陈先生。陈先生很爽快:可以可以。他从橱子上平时画的存画中取出一张,与刚才画的这张一起折叠起来,外面用一张报纸卷了,送到我手里。
    临走时,我特意对陈先生说:今天亲受指教,我就是你的学生了,你可得承认啊!陈先生笑了:“承认,承认,咱们之间,不需要拘板”。其实,陈先生知道,我对画只是玩玩而已,所以,他对我要求不多,只对我说:“繁忙之余,抹几笔,调适性情即可”。
  再后来,我与陈先生经常在当地组织的书画活动中见面,有时还在一起吃饭。陈先生不恃年长,不矜艺精,为人诚恳,平易近人。遇到时,常问我还练不练画。他常常高兴地说起我的诗,对我的书法也有所肯定,他能以平视的角度看一个晚辈的创作并给予充分尊重,这让我非常感动。
  有一次,一位乡间朋友来城里写字,在办公室不方便,我就领他到陈先生处借毡一用。乡间朋友的书法本无法让人恭维,却不知高低地对陈先生说:我的字一般人不给,这里给你写一幅,你好好保存!我当时想,人家陈先生,书画名家,多少人求他的画,你当他的学生都不一定够格,他会稀罕你的字?谁料陈先生却十分坦然,他对乡间朋友加以鼓励,很礼貌地收下那幅不怎么算作品的作品。这回我真是服了:寓绚烂于平淡之中,艺高不自傲,正是大师的风韵。
  陈先生本是教师,在学校的那段时间,什么课都教,什么岗位都干。绘画是他的爱好,这爱好后来成了他的职业,伴随他一生,使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拥有众多的崇拜者。他自芥子园入手,而后登堂入室,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优秀传统。他善画梅兰竹菊,尤其画竹最多。一个事业型的人才,不慕富贵,甘守清贫,把所有的情感都画入了梅兰竹菊,用四君子的形象体现了君子操守。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先生除自己作画还,还积极培养书画新人。晚年,他积极参加老年书画活动,对弘场书画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人去了,画还在。先生留在人间的精美画作,永远散发着一片清芬。

 附:陈先生的画作



与画结缘的那个人走了 与画结缘的那个人走了与画结缘的那个人走了

 

与画结缘的那个人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