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气”

(2019-02-22 10:01:41)
“意到则气到!”这句话,微言大义,适用很多领域。就像针灸的“得气”,也像泡茶的“茶气”,把一壶茶的“茶气”最大限度泡出来,是我一直追求的。

以前觉得懂茶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茶的个性,产地,海拔等等,现在每天晨练气功之后,再去泡茶,感觉自己身上带股特别的“气”,很有能量,泡出的茶也是茶气十足。每个人身上的气不同,有些人是清气,有些是浊气,有些是傲气,泡了茶,你喝到会觉得有点不同,但又说不出是哪不同,人和茶在“神”的层面的交流,很难言语,这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意”上面的品茶境界,非高人莫能为也。

当一个人身上的“气”特别好的时候,泡出的茶气往往也特好,不仅字如其人,茶也如其人,有时候字很丑,但气却很不错,关键看气质;有时候把茶泡坏了,但茶气却依旧很清爽,这不能不说,人的气场对茶的气场还是有很大干扰的,而真正的主导还是“人”。

我尝试过通过自己的意念,把自己的气,融入茶中,想象我的“气”和茶的“气”交融在一起,再来感受这杯茶整体的“茶气”,发现这合二为一的“茶气”堪称绝妙,有点像人身上任督二脉交汇后的那种圆满,原来之前我泡的茶,多半都是“任督不通”。喝到好茶,你会舌下鸣泉,而当你的舌头抵着上颚,(人中是任督二脉的交汇点)给任脉和督脉搭了鹊桥之后,你也会口舌生津,就像喝到好茶感觉一样。

写完书法后,泡一壶茶,因为我尝到了“以意导气”泡茶的甜头。写书法,可以训练心的稳定性。书法是一种纸上的气功,一呼一吸,一撇一捺,都是一种修炼。写完书法后,给自己把了下脉,比写之前的脉搏有力而稳定,特别是肝脉,不再沉潜。

练字是一种养气血调心神很好的办法,练完字,手上气血充盈,心中豁然开朗。此时一壶茶,意到气到,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茶汤的滋味,已不再是我追求的重点,真正值得玩味的,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出的那股“茶气”,那是一种神与神的直接链接,好戏都在里面。

茶带领我翻越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当我在最新的山头爬到山顶时,发现“神”早就在那里等着我了,接下来的茶路,也许可以抵达我无法想象的地方……

附:太极——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太极最根本的是要用心意去练拳,不仅是练习功法、套路要用心意,练推手也要用心意,所谓意到、气到、力到就是全凭心意用功夫练拳的结果。

还有,要注意功法的练习。中国武术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意为养,练力为伤。练太极拳讲究练意,因为意到、气到,力自然到。练力,则伤筋骨,伤气血。

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用心意去练。人是有思想意识的,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意识,练拳也如此。所以,老拳谱总讲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混元太极拳的全称就是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这里也强调了心意。其次,练习太极拳要做到松柔缓慢,圆活自然,轻灵舒展。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放松。不要用拙劲僵劲练拳。第三,练拳要注意呼吸开合。不要憋气、努气,要轻松自然地呼吸,仿佛和天地融合在一起,吸纳宇宙中的精微之气,滋养丹田。

 

太极就是天地,太极就是宇宙,太极就是混元。天地在旋转,宇宙在运行,混元之气也在运行旋转。可以说,太极理论是最高的科学。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体也是一个太极。所以,人体的运动,要符合天地这个大宇宙的规律,也就是要符合太极原理。

 

练习太极拳就应该在追求太极本相上下功夫。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是,练的不得法,不仅不能健体强身,反而会造成伤害

 

最根本的是要用心意去练拳,不仅是练习功法、套路要用心意,练推手也要用心意,所谓意到、气到、力到就是全凭心意用功夫练拳的结果。

人的气血能跟得上意识和动作的运行,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快练,则气血跟不上,这样对健身不利,也难出功夫。所以要慢练。

 

柔练为养,刚练为伤。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要柔和缓慢地练,这能够使身体充分放松,有利于气血的运行;用拙劲刚练,伤气伤血,有害健康。身体舒展,精神放松,能使气血运行到四肢百骸;圆练为养,方练为伤。练太极拳要动作圆活,没有凸凹之处,这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能够舒活筋骨;反之,则对肌肉、筋脉有损伤。

心静为养,心乱为伤。这从现代医学也能得到印证,人长期心情烦乱,肯定会造成各种疾病。所以太极拳要求心静慢练。和练为养,怒练为伤。练太极拳时,要心平气和。

意到,气到,血到,能到,修复力到,百病消。

用意不用力以及怎样对待呼吸、怎样对待气等问题,介绍一些文章。本文,即《意到、气到、劲到得到的启示》,为第十二篇。上一篇是《盘拳时是如何做到以心行气的?》,下一篇是《怎样理解以意行气四个字?》。

1.什么是意到?打太极拳须意领形随形执行意的指令。意让形怎么样,形照着做了,就是意到。在意的指令下,只要把每一动作、每一招式、乃至整个套路做得理想了,都可理解为意到。

2. 意到、气到、劲到,这三到只要抓住意到,即可一到俱到。为什么这样说?杨澄甫说: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又说: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 就是说,只要意到了,气和劲就会与之相伴。意领形随中的形随二字,关系到意,也关系到气与劲。

3.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打拳时,以盘架子为例,应重点抓意到,努力把全部心思轻轻用于引导肢体打好招招式式上;至于气与劲,鉴于它们都伴随着意行动,可听其自然,勿忘勿助。只要动作做得正确,手眼身法步到位,就已自然而然地把该用的劲用上了。如此练拳的过程就是气起作用并得到充实的过程。这样对待气与劲,可能与一些朋友意见相左。不过,至少中老年人以健身为目的打太极拳时,可提倡照此办理;而他们正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

4. 行拳走架重点抓意到,不特意分神去考虑气与劲,其好处至少可列出如下四点:
a.
把对习练者的要求简单化了;
b.
更利于将注意力投放到中规中矩做好招招式式上, 以一念代万念,利于求静;
c.
不容易出偏;
d.
同样有益于身心,同样能增强机体的活力、增强人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气感也罢,麻感也罢,胀感也罢,相吸之感也罢,皆属皮毛之相也,不可过分追求,应听之任之,以静心求中和为要。否则将本末倒置,甚至走火入魔。

——引自孙剑云《孙式太极拳修为中常见错误》

参考资料: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 
——引自《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内里中和者,自生气……故此不可专求……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孙禄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五蕴的世界
后一篇:空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