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觉性?

(2014-04-30 11:10:40)

小徒弟:师父啊,古人悟到的觉性到底是什么?

 

 老禅师:了了灵知即是。 

 

小徒弟:了了灵知何形相? 

老禅师:了了灵知,无形相。 

 

小徒弟:如何才能一睹其风采? 

老禅师:在用处睹其风采。如同风,无形相,在其作用处——树摇叶动,旗帜招展,知道有风。 

 

小徒弟:了了灵知,有何作用? 

老禅师:了了灵知,妙用无穷。 在眼“知”色;色明,“知”色明;色暗,“知”色暗;色在明暗交替,“知”色在明暗交替;色有明暗交替,“知”不随着色的明暗交替而交替。 
在耳“知”声;声大,“知”声大;声小,“知”声小;有声“知”有声,无声“知”无声;声在跌宕起伏,“知”声在跌宕起伏;声有跌宕起伏,“知”不随着声的跌宕起伏而跌宕起伏。 
在鼻“知”香;香浓,“知”香浓,香淡,“知”香淡;有香,“知”有香,无香,“知”无香;香臭交替,“知”香臭交替;香有浓淡远近,“知”香的浓淡远近,“知”不随着香的浓淡远近而浓淡远近。 
在舌“知”味,在身“知”触,在意“知”法……亦复如是。 

 

小徒弟:就这么简单? 

老禅师: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你却无缘得知;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你却百思不解;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你却向外寻找; 

 

小徒弟:太容易了吧?原来天天在六根门头放光的就是这个啊! 

老禅师(作势要打): 

喃喃细语,你不“知”;非要怒喝,你才“知”。 
鞠躬行礼,你不“知”;非要棒打,你才“知”。 
穿衣吃饭,你不“知”;非要夹脚,你才“知”。 
端坐船头,你不“知”,非要落水,你才“知”。 
举手投足,你不“知”;非要削指,你才“知”。 

 

小徒弟(捂头逃,边逃边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老禅师(看着小徒弟边逃边叫):欲识佛性处,反复原来是这汉。

 

 小徒弟:《心经》里面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什么意思呢? 

老禅师:五蕴在生灭,“知”五蕴的生灭;五蕴有生灭,“知”不随着五蕴的生灭而生灭——不生不灭 
垢时“知”垢,你垢她不垢;净时“知”净,你净她更净。本自清净,不能污染——不垢不净。 
做人时有“知”,做鬼也有“知”,做神仙有“知”,成佛做祖也有“知”——不增不减。 

 

小徒弟:我懂了:烦恼时,我烦,“知”不烦;痛苦时,我痛,“知”不痛;怎么都污染不了她,这就是本自清净;圣贤能“知”,凡夫也能“知”,这就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啊! 

老禅师:“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可惜众生,日用而不“知”。

 

 小徒弟:我终于悟到了,请问师父悟后如何保任? 

老禅师:悟前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心不在焉;悟后穿衣时“知”穿衣、吃饭时“知”吃饭,行住坐卧时,“知”行住坐卧。 小徒弟:哦,明白了,就是保任这个悟到的“知”啊! 

老禅师:悟后起修是真修,悟后不修如同未悟。 

小徒弟:(哈哈哈哈,放声笑)真是好宝贝!“知”你,“知”我,“知”天,“知”地! 

老禅师:(嘘嘘)小声点,隔墙有耳,这可是千古不传密中密!你“知”,我“知”,天“知”,地“知”!

 

如果我们能够分辨心及觉性,
因而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
究竟的见地会渐渐清楚。
即使内在觉性现在还不清楚,
就只要不让心散乱于外,即可行;
因为觉性就在心的甚深处。
他们说,那就像是水和冰;
水和冰不完全一样,
后者是固体,抓的住。
但是溶化的水和冰无别,
所以在实相中,水和冰非二,而是同一。
同样的,心,因迷惑而非觉性,
当我们领悟心的本性,心即与觉性无别。
心与觉性虽相异,
却无法经由推理分析而分辨。
有一天,当我们对觉性的信心增长,
心,就像无智的小孩,
而觉性,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
觉性不会追逐心,而会超越它;
安住在放松、宁静的状态中。

 

1. 觉性是原始的; 它是本来无始无终 、 没有起因 、 没有支持 、 没有部分 、 没有变化.

2. 事实上,圆满的戒就是定与慧的本质(都是觉性、平常心)。

3. 只要我们的心不在这一切情境上加油添醋,那麽所有的情境都不会是一种障碍,反而能够作为我们培养觉性的对象(所缘)。

4. 正确的说,它是一种发展觉性的方法,以便让我们的心能直接地临遇、看见并打破念头。

佛教语。谓能断离一切迷惘而开悟真理的本性。

(什么是觉性?能够知道当下在做什么,知道肢体动和停的人之本性就是觉性。)

 

觉性是一盏指路明灯

 

它能带领我们从黑暗(贪嗔痴)走向光明

 

觉性是一条安全绳索

 

它能帮我们穿越生死之河

 

觉性是一位老师

 

它能为我们解答所有的疑惑

 

觉性是我们的归依处

 

因为归依自己就是归依自己的觉性 (佛陀教诫:住于自洲,住于自依)

 

觉性是一颗宝石

 

戒、定、慧以及慈、悲、喜、舍等是它的不同棱面

 

觉性是一面照妖镜

 

一切魔鬼在它面前都会现形

 

觉性是在一座宝藏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不断的为觉性这棵小苗施肥浇水

 

它将长成参天大树

 

强大的觉性

 

自然会去作它应该作的工作 --- 灭苦

如同一座城池,外有眼耳鼻舌身五城门,内有意门。

 

  六识如同六路客人不断的进入六门。

  通常人们把念头(意识)当作主人,

  而忽略这座城池的真正主人------觉性。

  

  一旦把念头这个客人当作主人,

  这个客人便导演个不停。

  

  它叫我们悲伤,我们就悲伤。

  它叫我们高兴,我们就高兴。

  它叫我们去自杀,我们就去自杀。

  

  人们因此被念头所束缚,

  而成为念头的奴隶。

  

  而此时这座城池的真正主人------觉性却躺在房间里睡大觉。

  

  动中禅规律而重复的手部动作和经行,

  就是为了唤醒觉性,

  还原其的本来面目,

  

  让觉性来当家作主。

  

  当这个主人一旦醒来,

  念头便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 不再表演。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性能等:性质、性格性命(生命)、性能、个性、属性、粘性、弹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佛乃觉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