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联想作用说

(2008-12-28 21:18:21)
标签:

杂谈


催眠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心理治疗技术.它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监床实践,但长期以来,人我们国内由于种种原因,这项科研治疗技术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甚至有人把它当作邪术看待.如今,大量的资料表明,催眠术有着它科学的解释。
然而,大多数人对这门治疗技术还是比较陌生的,有人把它吹得神乎其神;而有人对它持否定态度,有人则信疑参半,于是催眠术便被蒙上了层层帷纱。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态环境日益纷繁复杂,患有这样那样心理疾病(国外称“现代病”)的人将逐渐增多,需要有多种多样的医疗方法去治疗那些心理障碍。
既然催眠术对此有相当的疗效,何不及早将它介绍给人们,让它造福于人类呢?
读了这本书,觉得知识性强,催眠术确有其应用价值,是一忽视的科学技术,书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催眠术能治疗多种疾病,催眠术能使许多不良习惯得以改变,催眠术在医疗,教育,体育,司法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性。
人为什么能接受催眠
人为什么能接受催眠,古今中外学者,对这问题的论述,各有不同的见解。现仅介绍一些著名学说的概要,作为参考。
(一) 潜在精神说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倡潜在精神说。这种学说认为,我们人类的精神活动,有显在的和潜在的两种状态。显在状态通常是在觉醒状态下的精神活动,如我们的感觉,观念,思想,判断,推理等等,都是显在的精神活动,但精神活动不只是我们和自觉活动,还有不是我们自觉的活动,这就是潜在精神活动。例如我们在步行的时候,想一些工作,学习,家务或其他事情,不知不觉地走到了目的地。这对步行,似乎未加任何意识,头脑似乎在想其他的事,只是信步而行,却达到目的地,这就是潜在精神活动的结果。

又如理发师,裁缝师,他们常常一面和旁人谈话,一面活动着刀,剪,针线,自由自在,不会有误,这也是潜在精神的活动。所以说,我们在自觉的精神活动以外,还有不自觉的精神活动,也就是潜在精神活动。
现在再谈潜在精神和催眠现象的关系。进入深入催眠状态的人,他的显在精神活动已经停顿,但潜在精神仍然存在,他能感应到别人的暗示,这就是进入深入催眠状态的人,能够按施术者的要求,作出各种不可思议活动的原因。当他觉醒后,潜在精神停顿,显在精神又恢复活动。对于催眠中的事情,除在催眠中暗示他觉醒后应记忆的某些情节以外,则一无知晓。
(二) 联想作用说
这种学说认为,催眠现象是联想作用的结果。
所谓联想,不仅指观念相互间的联合,还包括感觉与观念的联合,感觉与运动的联合,观念与感情或感觉与感情的联合,观念与欲望或感觉与欲望的联合等等。
催眠现象与联想有什么关系呢?催眠的程度,如果还浅短,显在精神的联想作用必仍强烈。催眠的程度,如已深固,那么,显在精神的联想作用随之而减弱,甚至消失。而潜在精神的联想作用必然很强烈。因此要制止显在精神的联想作用,要用催眠法,使受术者的显在精神在催眠状态中消失。假如施术者向深入催眠状态者暗示道:
“你的手不能动。”而受术者的手就不能动作,此即受术者的潜在精神能通暗示,而起联想作用,他的手就不能动了。但当他觉醒后,就完全不知道这暗示。因为在催眠中,显在精神被制止了,什么都不知道。但潜在精神却隐而不显,对施术中的活动,就不能知道。又当施术者对受术者作二度催眠,则显在的精神又隐,潜在的精神再动,正如在前一催眠状态中显出的同一作用,于是这种精神在前一催眠中所有的事情,都能详尽知道,也能详细讲述出来。
(三) 暗示感应说
暗示感应说是法国南锡学派的班含教授所倡导的。他认库暗示作用是一种念动活动,即由知觉的冲动力直接变为运动而发的动作,这是一种自主性的反射动作。例如我们看见旁人搔痒,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动起手脚来,看见旁人赛跑,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动起脚来,就是由“搔痒”和“赛跑”的观念直接变为搔痒和赛跑的动作,故称“念动活动”。班含认为暗示就是把旁人所暗示的观念接收过来,并把它实现于动作。
俄国生理学权威巴浦洛夫认为,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加此,条件反射过程
就暗示的基础,暗示的范围是很大的。暗示对大脑皮层可引起程度极其不同的作用——由局限性兴奋到个别反射的形成,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进入抑制的浓度睡眠。有些学者认为人是可以暗示的动物,特别是儿童,暗示性与活动性,模仿性,好奇心等成为儿童行为中几个基本因素之一。还有人认为“暗示”与“说服”不同,暗示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意志方面,而说服或解释则作用于理智方面。但它们又是互相连贯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卫·艾尔曼
后一篇:催眠5大定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