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催眠
(2008-11-16 08:36:08)
标签:
杂谈 |
关于催眠,原以为很虚幻。12月8日,《鹰报》记者亲身体验,方知催眠术确确实实存在着。四川大学藏族心理学教授格桑泽仁治疗网络沉迷者,用的,正是他独创的“得觉”催眠法。
千里之外电话催眠,仅5分钟,《鹰报》记者半睡半醒,四肢无力
12月8日,为了说服将信将疑的《鹰报》记者,格桑泽仁,这位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决定对远在长沙的记者进行电话催眠。
格桑首先让记者按舒适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调整呼吸,格桑要求吸气的时候将肚子鼓起来,而呼气的时候肚子凹进去,然后教给记者三个音符的催眠真言“ong—嘛—轰”。
格桑用非常轻柔舒缓的声音引导记者跟着默念“ong—嘛—轰”,如此21遍之后,记者感觉被带入了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现在你已经很放松,很放松,很放松。”“‘ong—嘛—轰'的声音在你头顶环绕。”“你的手没有一点力气了。”“你的腿也软软的没有力气抬起来了。”“你感觉整个人越来越轻,越来越轻,飘起来了……”“以前经历过的快乐的事情一幕幕在你脑海浮现。”“你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此时大脑还有一些微弱的意识告诉记者:我偏不笑试试。但是感觉到嘴角却不由自主地慢慢扬起来了。格桑继续说:“你很累了,我数十下,你可以把电话放下,你就好好睡吧,我就挂电话了,你会在5分钟后醒来。”
“一!”格桑的声音有缓有急,却带着一种蛊惑的力量,“你的四肢已经没有一点力气了……”“二!你已经进入很深的状态了……”随着格桑一声声地数,记者不知不觉地放下了电话,隐约听到格桑挂掉了电话,电话里传来一阵阵忙音,记者试图坐起来挂好电话,却发现手脚无法抬起,想张嘴叫身旁的同事将电话挂好,却怎么也说不出话,只能四肢无力仰天靠在椅子上,半睡半醒且意识恍惚,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四五分钟,记者才慢慢恢复过来。醒来时觉得精神焕发。
冬天,一个藏族高僧只穿一层衣服,把一桶冷水倒在身上,他念着经,转几圈,衣服就干了。格桑将此归为催眠的功效
“您的催眠法是不是和您的民族有很大关系?”记者醒来记起“ong—嘛—轰”类似于藏语的发音。
格桑笑了,“对了,我的催眠真言大多来源于藏语中的一些音符。”
格桑出生藏族,在这个神秘的民族中,祭祀、节庆等活动中都会带着一些巫术的色彩,“小时候最喜欢看巫婆作法,其实她们在念叨的过程中也使用了一些催眠术,让人产生幻听、幻视,误以为这世界上真的有鬼怪。”
格桑小时候最喜欢与伙伴们玩一种请“青蛙仙”的游戏,几个孩子围成一团,中间点一根檀香,大家一起注视着袅袅烟柱,唱一首召唤“青蛙仙”到来的儿歌。“唱着唱着,就会突然有一个小孩趴到地上,学青蛙跳,学青蛙叫,‘青蛙仙就附在他身上了',然后大家就可以问青蛙仙各种问题。小时候觉得太神奇了。”
类似的还有“笔仙”、“碟仙”等,“其实世界上哪里有仙,这些游戏都是一种自我催眠术。‘青蛙仙'的回答实际上是潜意识在作怪。”
为了研究催眠法,格桑走访了西藏近三十多家寺庙,“冬天,一个藏族高僧只穿一层衣服,把一桶冷水倒在身上,衣服顿时全部凝结,他用藏族密宗里的功夫,念着经,转几圈,衣服就干了。”格桑将此归为催眠的功效,“寺庙里的法会实际上就是一个集体催眠的过程,西藏寺庙里还有一个叫做‘托绳'的活动,这也是一种催眠,让人产生幻觉”。
三次催眠,解除一名女生心理疾病,她淌了10年的口水也不流了
格桑把民间催眠、传统催眠和藏医宗教里的催眠糅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得觉”催眠法。
格桑用“得觉”催眠法治疗心理疾病的想法,源于他偶然进行的一次催眠治疗。“1998年,我们班上有个学生,一个女生,成绩很好,但平常很少交朋友,每次回答提问都深深地埋着头,手里还攥着一块手巾兜着嘴。”凭着职业敏感,格桑意识到,这位姓李的女生一定有什么心理疾病,于是决定“刺激”她一下。
“肝脏的下界在肋宫下的几公分?”在课堂上,格桑趁李同学发呆时,突然提问。
“75公分。”李下意识回答。
“把你的鞋子脱掉,看看你的鞋里有什么?”
同学们也没意识到李回答的错误,纷纷探头想看看李同学鞋里有什么,“鞋里有鞋垫。”李同学十分紧张。
“错了,鞋里有你的肝脏,肋宫下 75公分 不是到鞋里了吗?”格桑的话引得课堂上一阵大笑。
李大窘,课后找到格桑,经过聊天,格桑才知道李特别害怕回答问题,因为一回答问题她就止不住流口水。格桑对她进行了催眠疗法,原来十年前,李回答小朋友提问后,看到对方口里含着酸角糖,“闻到酸酸的味道我就忍不住流口水,我拼命想控制,但还是流出来了,所有的小朋友都笑话我”。后来,李就留下了病根,口水一流10年。
三次催眠后,她的心理疾病完全消除了,再也不流口水了,格桑很愉快,“现在她在美国一家公司发展得很好,我们还经常联系。”
催眠治网瘾,湖南少年也可以报名参加
“一次看媒体报道少年沉迷网吧的事情。后来就查了相关资料,目前世界上有3亿这样的未成年人,真是触目惊心。”网络依赖也是一种心理疾病,格桑于是萌生催眠治疗“网络少年”的想法。
2003年12月,格桑接到第一个患者,是朋友介绍过来的,叫方方。因为父母离异,方方迷上了电脑游戏。“只要看到网吧就移不动脚步,不上学、不吃饭都无所谓。”经过治疗,方方不久就复学了,并顺利地升入高中。
“据说网络游戏是网络设计大师和催眠师一起设计出来的,让游戏者沉迷于虚拟世界的成就感中,也类似于一种催眠。”格桑笑说自己是“以毒攻毒”。
“患网络依赖症的孩子一般或多或少产生如下症状:情绪低落,没有愉快感,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体重减轻,容易激动和激怒,自我评价低,能力下降,思维迟滞,甚至偶尔产生自杀念头,喜欢暴力,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入酒精、咖啡因和浓烟等。”“得觉催眠法,通过真言,加上身体部位按摩,点击或拍打催眠,这时人的潜意识就会活跃起来,产生积极因素,可以改变意识。”目前,格桑已经成功地治愈了10多例网络依赖症患者,最小的15岁,最大的40多岁。
“只要20天时间,我可以同时让六七十个孩子不再沉迷电脑游戏。”格桑有这样一个打算:在今年寒假,建一个封闭的治疗基地,对各地的“网络少年”进行免费治疗。“最多不超过108人,孩子们呈一特殊的图形睡觉,在地磁场的影响下,借助‘得觉催眠法',改善网络成瘾少年的意识。”“湖南的少年也可以报名参加。”格桑补充说。
最简单的积极催眠,格桑教你两招
对症:孩子脾气不好,心情焦躁,平常爱和父母唱反调
下药:呼吸催眠法(对大人也有用)
保持房间安静,让孩子闭上眼睛, 用鼻子吸气,一次吸气中间停顿,分两次吸入,吸气的时候把肚子鼓起来,然后再长长地呼气,呼气时把肚子凹下去。让孩子心里想着呼吸的次数。如有必要,父母在孩子耳边轻轻合着孩子的节拍念“呼——”“吸——”
对症:孩子有小毛病,或者希望孩子不出现小毛病,比如睡不着、偷懒、不讲卫生等
下药:暗示催眠法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