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斋成历史,青春期刚开始

(2017-01-20 10:54:47)
标签:

辽足

辽篮

辽斋

分类: 情系辽宁队
文/张连杰

“辽斋志异”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历史,但“辽斋”系列的青春期其实才刚刚开始。

辽斋成历史,青春期刚开始

    眼当下,公众号犹如漫天繁星,而每个捧着手机的用户无需仰望,因为你们都是“上帝视角”——低头看。遇到让你心生不爽的东西,取消关注,从此划清界限,江湖路人,潇洒说再见,这就是——上帝权利。

    有些人,为了得到恩宠而取悦上帝,我欣赏他们,因为他们足够聪明。

    有些人,为了展现个性而怒视上帝,我佩服他们,因为他们足够勇猛。

    人到三十,本是而立之年。可我发现,自己依然不懂事,但相信任何人。更不清楚,面对聪明和勇猛,究竟该在哪条路上前行,哪怕是蒙眼狂奔,即便我不是蒙面歌王。

    春节将至,此前连续两个周末,我都在潘家园游荡,不是在寻找桃核、佛珠之类手串的缘分,而是在那条旧书摊来来回回。如果说一条手串能纪录一段经历,让人体会到时间的味道,那么那一摞摞见证风尘的老读物,不也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悠然在历史长廊中穿行,拨开睫毛上的灰尘,炯炯有神。

    假若聪明是人们面对生存的一种妥协,那么勇猛便是人们面对生活的一种独立。

    无所谓哪一个更受推崇,只关乎选择。就像塞北的铁马秋风,撞见江南的杏花烟雨,其中的坚硬和柔软,在我看两者并不对立,而是在彼此世界的相对参照下,成全了彼此的极端性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热血青年最终都会成为老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变得愈发深入骨髓。生活中,总会有很多让你看不惯的人和事,即便天天喷年年骂,他们不会因为这些恶语而改变人生轨迹,反倒会在这些凌厉的诋毁中立地成佛,最后把屠刀留在他人之手。

    这一切跟辽斋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没有这一切思绪,或许也就没有辽斋系列的坚持。可为什么近期辽斋几乎停止更新了?是因为工作太忙,还是个人犯懒,还是对辽宁队失落?

    其实都不是,我也知道,即使随便拿出一条,也会名正言顺,订阅用户也都会相信。因为你们工作、学习、生活都很忙,根本没兴趣考虑我说这些话的真伪,毕竟有没有辽斋,对于你们没什么太大影响。有了就看看,没有也就忘了。

    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过程的转变主要源于手机、Pad等掌上移动终端的突然兴起。从大屏到小屏,这是化繁为简的进步历程和强势过渡,这也从侧面生动描绘了当下时代特征和某些不足以称之为文化的现象。

    最近猛看几部王小波的小说,注意这里用的是“猛看”,而不是“恶补”。因为我觉得小波叔叔的作品,谈不上多有营养,但却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欲望,比如表达的欲望,幻想的欲望,人性的欲望等等。甚至我都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为什么可以把如此露骨的黑字呈现于白纸之上,这点倒是和他的妻子李银河阿姨有契合之处。

    然而,上述的种种欲望,哪一个不是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所能触及的禁地?

    王小波在《白银时代》开头提到大学的那一节热力学课,于是一个蓬头垢面的理工男不修边幅的形象便出现眼前,活灵活现,这是我的臆想,不过王小波真人是挺难看的。上世纪70年代李银河刚认识王小波的第一印象也是这样,李阿姨都说:“这人怎么这么难看……”

    面对“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一切都变得不再有抵抗力,乍一看这是一个生活寓言或者说时代预言,由此我也发现了“辽斋志异”的局限。

    如果没有辽宁队的比赛,这个公众号未免有些平淡安静。体育之外,或许还可以聊聊电影,谈谈音乐,侃侃生活,扯扯闲篇,搞搞无厘头,吹吹牛逼之类。

    辽斋志异,始于2013年春,那个记忆中不复存在的有些捉摸不定而又很独特的沈阳季节,空气中满是全运会的气息。

    那时,在类似生产队天天开会组织学习的无聊工作中,总想找些有意思的事儿来填补内心的苍白。当年26岁的我,骨子里有的是激进,或者说激越。

    年纪轻轻的,自己的评述风格、报道视角总不至于循规蹈矩一般,沉浸在一潭死水里吧,以至于清风吹起的任何一点涟漪都变得令人动容。

    报纸,我最喜欢的“内容+媒介”的呈现形式。如果未来有机会,也不排除重新回到这个领域。赚着可以维持生存的钱,过着散漫和高速交织的生活,对一场比赛、一件事情、一种现象,经过思考、沉淀后就像《捉妖记》胡巴嘴里吐出的东西,甭管那是液体,还是枣核,抑或其他什么东西,这不重要。

    我想说的是,经过消化、酝酿再输出的东西,远比第一时间千篇一律的报道和表述更有价值,当然我也不排斥互联网短平快的速度优势和第一落点。乍一看,这不过是逻辑的先后而已。

    如果把互联网媒体看做是文化现象,那纸媒便是在文化之上积累的文明,而且这种呈现形式已经过时代的磨练和考验。反倒我有些担心如果不是搜索引擎的助力,一些互联网时代的作品,会淹没于未来的网络世界。

    报纸版面对内容的选择和过滤历来是挑剔甚至是苛求的,以至于,几年前一些稿子的“完整版”,成了博客上的辽斋文化。另一些稿子的“删节版”,成了报纸上的“连环话文明”,或者说“文明的连环话”。

    “连环话”这个栏目,是我供职《沈阳日报》期间体育版的个人专栏。感谢领导,这话不虚,对于24岁的我那已经算是不小成就了。

    蓦然回首,辽斋走过4年,发布189期。这其中,有愤怒,也有质疑;有吹捧,也有敌意;有真情,也有假意。从博客、微博等向外发散的自媒体渠道到微信号这样内部流通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的大海里没掀起怎样的大风大浪,起码也有总计6000多万人次点击阅读。千余元人民币的打赏数量虽不足挂齿,但我却真心感激来自被我征服内心的每一个人送出的每一分钱。

    钱,固然重要,但情分却是重中之重。很多时候,我挺怕没有人气,因为在我看来,那基本等同于过气。

    从“辽斋志异”到“混球网事”,只是名称变更,辽斋系列博文会继续,关注辽宁队的目光会继续。

    当然,我相信每一个球迷的心灵寄托不只有辽宁队,比赛之外,也同样会有很多趣味,希望我们能在比赛之外得到更多的共鸣。

    我愿意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也愿意以扯淡的心态认真写下公号的每一个字,甚至包括标点。

    混球网事,这个新微信公众号名称这样理解就行。混球,在足球、篮球、玻璃球等球类世界里厮混。网事,网罗天下大事小情,或者单纯理解成网上的事、上网的事都行,只要便于记忆就好。短期内不会改变的是,辽斋系列仍将是公众号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以后,辽斋志异也许会有书名号附体,到那时我将会想起那些奋笔疾书的清晨所失的眠。从报纸到互联网,读者变成了用户,稿件变成了推送,买报变成了关注,小姑娘也终究变成孩儿她妈。

    只希望,时光的碾压,不会只留下记忆的碎片。仍期待,有些美好和快意会伴随你我左右。就像2013年沈阳那个混乱不堪而又寒风瑟瑟的春天,第一期辽斋志异不经意地出现,谁能想到4年之后,我一个人在北京冬天的寒夜里,想着那些有意思的过去,以及谁也阻止不了太阳照常升起的明天,当然还有不知道以哪种标题呈现的“辽斋190”。

    已成历史的辽斋志异微信号不需要告别,因为它的青春期刚刚开始。

    想起80后的我们第一次在某两个洋快餐店吃炸鸡,那便是青春期。其实,青春期的印象里,老雪花比可乐更爽更冲更有劲儿,但老师不让,如今发现,交警也不让。(作者微信公众号:zhanglianjie8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