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昨晚,本赛季CBA11轮,辽宁129-105天津。

克劳福德独得50分,这是一个英雄人物的狂欢,却也是天津全队的孤单。英雄,无法扛着球队前行,最后留下的只是华丽丽的数据。有克劳福德的天津,在第一节甚至还领先辽宁,但到了轮换阶段,辽宁整体的强势凸显,最终收获大胜在预料之中。
在大比分领先的第四节,我有些担心,生怕郭士强继续把主力都留在场上,不给常年坐冷板凳的球员出战机会。一旦那样,辽斋系列又会陷入老套的评论,翻来覆去说黑怕找到状态了,哈德森依然是杀器,兰多夫是数据专家,抑或大韩经历低迷后愈发稳定,李晓旭进攻端找到当年影子,杨老师依旧帅气……
直到廉明、卫猛、高诗岩出战,这才打消我的担心,终于可以说说辽宁的替补阵容了。全场比赛,辽宁12名报名球员全部出战,除了丛明晨之外,其他11人全部得分,这是团队的胜利。其中,高诗岩此役命中一记三分,这是他身披辽篮战袍在CBA赛场投中的第一个三分,这对19岁的小高来说,有着非凡意义。
且不说高诗岩个人特点,以及他未来能对辽宁有多大作用,因为和很多人一样,对于这名球员的了解并不算多,早早下定义未免显得有些武断。此外,俺也不是什么专业人士,没法对于一名球员的未来草率做出预期。但从一名新星成长的角度来说,参考张庆鹏、杨鸣、李晓旭、韩德君、赵继伟的职业生涯轨迹来看,以及早年的杜峰和朱芳雨,再加上如今的周琦、胡金秋、赵岩昊等球员,你会发现:即将步入20岁或刚刚年满20岁这个时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
在我看来,辽篮后卫的不幸并不在于这个位置人才过剩,而在于主帅用人过于死板。这个问题,其实辽足也存在,主教练不给其机会,结果往往导致其职业生涯并不那么顺利。但换个思维想想,如果一名球员真强到教练不用他,都会引起球迷“公愤”的程度,那这情况还得另说。
实际上,1995-97年龄段球员,大家可以从本赛季各队报名表看看,CBA赛场的年轻人并不少,但真正出类拔萃的并不多。这个年龄段看上去很年轻,实际上也接近或已年满20岁了,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阶段。
虽说无法重返20岁,但毕竟还可以回忆。想想1981年的张庆鹏,正是2001-02赛季加入辽宁男篮一队,并获得出场机会。不论是吴庆龙还是柳继增,以及后来的董书岁/古吉雄,再到蒋兴权,自鹏哥加入辽篮一队那天起,他的年轻锐气,他的杀气,他的潜力,几乎征服每一名教练。可以说张庆鹏步入20岁之后,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狂奔在CBA大草原。23岁的张庆鹏,就已经成为辽篮的绝对主力,他的身边有边强、郭士强、刘相韬,以及布朗,也见证了田雨、威尔逊、谷立业的来来往往。
再想想1985年的杨鸣,2004-05赛季,那是杨老师第一次打CBA,19岁的杨鸣年轻稚嫩超帅气,也不知让多少少女陷入怀春之境地。那时候的杨队就已经帅到爆表,但也有一颗征服赛场的雄心。2005-06赛季,杨鸣正式跨进20岁行列。还记得那赛季辽宁客场对战山东吗?杨鸣单场拿到44分震撼中国篮坛。不得不感谢一个人——蒋兴权,如果不是蒋导的“慧眼识才”和“关爱有加”,杨鸣也许不会如此迅速地成长。单场44分,也成为杨鸣迄今为止CBA联赛单场最高纪录。那场比赛,杨鸣6个三分,那也是杨老师单场三分命中最多的比赛。
再看看1990年的贺天举,2009-10赛季开启CBA菜鸟之旅,出战时间并不多,场均3.4分钟1.2分。到了2010-11赛季,小贺的出场次数达到29场,19岁的贺天举场均22.3分钟贡献12.4分3.9篮板。而1987年的韩德君,2007-08开启处子赛季,巧合的是,那一年的功夫熊猫同样是20岁,身披辽宁战袍打了16场比赛,场均出场6.4分钟有1.3分2.6篮板的数据表现。韩德君的第二个赛季,郭士强给予其更多出战时间。数据显示,2008-09赛季,大韩有32场比赛登场纪录,其中场均9.8分钟贡献4分2.7篮板。自从2009-10赛季开始,大韩出战时间场均超过15分钟,逐步走上职业正轨。
由此不难看出,20岁对于一名篮球运动而言的重要性。当然,这其中也有特例,比如“二哥”李晓旭。1990年的小二2005年只有15岁,当时被蒋兴权招入辽宁男篮,当赛季出战24场,场均3.2分2篮板,这数据虽说算不上耀眼,但当年的二哥已经初露峥嵘。2007年,李晓旭17岁,成为球队重要的轮换球员,那赛季李晓旭场均27.3分钟得到9.8分6.5篮板,成为辽宁队内线支柱,李晓旭甚至还也入选了尤纳的国家队,并参加当年的斯坦科维奇杯。此外,17岁升入辽宁一线队的郭艾伦,同样是“20岁定律”之外的特例,很早就表现出大将之风,这样的球员,终究不会混得太差。
回头再想想,不少球迷诟病郭士强主教练战术单一,轮换保守,很多场次比赛也就是7-8人调换。看上去,打得太沉稳太模式化了。和李春江这样敢于大胆启用年轻球员的教练相比,郭导有些过于谨慎。当然了,每一位教练都有自己的执教理念和用人习惯,你不能完全拿这点去衡量其个人水平。试想,如果丛明晨、高诗岩真有贺天举、赵继伟初来乍到时的亮眼表现,郭士强如果不重用,必然会遭遇诟病。
放眼整个CBA,没有外援的八一,阵中95后最多,这是不得已。而新疆队19岁的周琦迎来个人第二个CBA赛季,霸气外露无处藏匿。再看广厦的胡金秋、赵岩昊这对97双子星,在李春江的大胆启用下,开始找到青春激情。必须得说,李春江对于年轻人的使用无疑是大胆的,也是肯付出代价的。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够让年轻球员打主力,而不是在垃圾时间出战。这是种魄力,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执教理念和用人习惯的不同吧。
对于辽宁95后未来一代,作为球迷,当然希望他们都有一个美好未来。只是在现实面前,不可能每名球员都能出人头地。只希望他们在可以迅速成长的阶段,不要被压抑。有时候,教练多给点机会往往就是一念之间,而对于一名球员的未来影响或许是决定性的,很多时候诸如“白边”、林书豪那样的球员,往往只需要再多一次的机会。
大量的实例证明,在辽宁篮球的体系中,如果该球员是一线队的优秀球员,那么成长周期并不会太长,1-3个赛季就OK。行,也就行了;不行,也只能残酷地改变思路,或另谋出路,抑或干脆混个日子。廉明在努力,每个人都看得到,但为什么会让人看不清他的未来?卫猛先生看上去更应该想想,自己怎么过日子,球场的事儿,差不多就行了。有些东西,不宜说得太直白,弄得太猛,伤人伤感情。但看到不说,又不是辽斋系列的风格。
还是那句话,对于郭士强,我不粉不黑,因为他做了一名教练应该做的事儿。辽宁男篮一队,不是托儿所,也不是小黑屋。有能力的球员自然会被重用,还没表现出能量或在拼命努力中的,教练也不会视而不见。很多时候,其实不见得就是教练多保守,而是球员并没有在训练或实战中打出让人信服的表现。
因此,对于郭士强“保守”的问题,还应该一分为二看。可以肯定的是,郭士强和李春江、蒋兴权对于年轻球员的使用有所不同,前者属于“爬坡式”,后面俩教练属于“阶梯式”或“平台式”。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综上所述,20岁左右对于一名球员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当然也会有像李晓旭、易建联以及姚明那样的“年少老成”,也可能会有一部分球员“大器晚成”,可这两个极端部分都只能说是个例,并不具备普遍性。
在CBA,在辽宁队,20岁,的确是一个门坎。过去了,就是门;过不去,也就成了坎。(作者微博:@张诺依曼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