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斋志异40:说说大韩和郭艾伦的糗事

(2014-11-28 08:01:55)
标签:

体育

辽篮

韩德君

郭艾伦

分类: 情系辽宁队

文/张连杰

 

讲一段三年前的故事,呈现大韩的幽默,郭艾伦的直爽

另有一些首次曝光的独家照片,翻出来分享下

杨鸣球头帅到掉渣,韩胖胖戴眼镜太过斯文……

辽斋志异40:说说大韩和郭艾伦的糗事

 

    晚辽篮回到主场迎战八一,相比客场打东莞和宏远的艰苦,面对今非昔比的八一,11连胜的辽篮只要正常发挥,收获这场胜利,问题应该不大。在相对轻松的等待中,对我来说,一贯不太喜欢按常理出牌,双方的前瞻,数据的对比,状态的分析,人物的对位,我觉得大家看看门户网站就OK,毕竟四大门户各自有不同风格,如今的体育通讯员比起几年前也愈发专业化。从纯粹体育新闻内容而言,在网络新闻疯狂席卷的今天,同一事件的报道已经很难再产生差异化。《辽斋志异》系列博文一直以“异”标榜,所以在40期,咱就说点不一样的。
    2011年9月,男篮亚锦赛在武汉进行,当时沈阳地面的篮球记者基本都前往江城。剩下一批不是足球记者,就是跑乒羽等奥运综合项目的记者。当年9月中旬,恰好赶上辽篮引外援。

 

辽斋志异40:说说大韩和郭艾伦的糗事

2011年,鲍威尔加盟辽篮的首次训练,与大韩对位


    如果我没记错,2011年9月15日,前湖人外援鲍威尔那天下午到队,在辽宁男篮浑南训练基地参加首次合练。那是我记忆中第一次以记者身份走近辽篮,现在想来,还得感谢《沈阳日报》我马哥,那段他若不去武汉跟踪国家队亚锦赛,我不可能跑到大浑南基地,潜入这支从小就关注的球队。虽说都是体育记者,但同一家报社,都会按不同项目分配不同战线。这就好比在饭店,有人是买菜的,有人是颠勺的。
    当时那个月辽篮除了打友谊赛,也没忽视场外的公益活动。9月末,辽篮去阜新阜蒙县打工子弟学校校园行,捐助一些文体用品,这对整个辽篮形象的提升挺有好处,其实对整个CBA品牌的打造也是一份贡献。由于各路篮球记者都不在家,跟队前往的除了辽宁台篮球记者,就只剩下我这个足记和兄弟报纸《沈阳晚报》一实习生小伙。大早晨五点多就起来,奔赴浑南和辽篮一行会合,帮着郭导搬运几箱爱心物品上车,前往阜新。

 

辽斋志异40:说说大韩和郭艾伦的糗事

图中有一些人已经不在队中

 

辽斋志异40:说说大韩和郭艾伦的糗事

认真传授球技的贺天举


    大韩的糗事发生在车上,那辆原本挺标准的大巴车,因为篮球队这些高人林立显得特别拥挤。大外援和中锋自然喜欢车的最后面,鲍威尔的魔声耳机里层出不穷的重金属音乐,刚刚到中国不久的他显然还不适应环境,他需要在音乐的世界中获取和美国相似的业余生活。鲍威尔一人占俩人座,双腿叉开霸气十足,我只能在倒数第二排韩德君身边搭个边。
    3个多小时的路程,不算远,但一直坐在车上也挺闹心。除了听音乐,最好的方式恐怕就是睡觉了。“功夫熊猫”大韩怎能放弃这样的良机。给我感觉,球队大巴刚从北李官收费口上道,大韩就开始睡,当时作为菜鸟记者,也禁不住拿出手机偷拍他。后来为了表现自己的存在感,居然还在微博把他形象曝光了。从下车到参加活动,再到中午吃饭,一切都很平静。
    等我们下午2点左右乘车返程时,上车后大韩就毛了,大声喊“谁叫张连杰?”当时把我弄一愣,我在他旁边说,“是我,怎地了?”韩德君有些怨气地说,“别啥都拍,睡觉形象也不好看,球迷看了多影响我形象……”闯祸的原因就在于,我发微博的同时圈了大韩,这才引火烧身。为了弥补“损失”且出于真诚,我说:“行了大韩,我删了吧。”但大韩却来一句,“放着吧放着吧,都发出去了,以后别啥都发,球员也有自己的私生活儿。”就是这句“私生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韩德君的憨厚和幽默由此显露无疑。

 

辽斋志异40:说说大韩和郭艾伦的糗事


    郭艾伦的故事发生在校园行活动期间,当剃成球头的杨鸣穿着白色T恤拿着手机纪录孩子们参与篮球互动时,戴着红领巾的郭艾伦叔叔(孩子们眼中的叔叔)刚刚表演完三分投篮,当大侄子就快回到座位时,一个半大小孩拿着笔记本和签字笔奔着郭艾伦而去。大侄子想都没想,准备接过笔,为其签名。可那孩子却华丽地绕过郭艾伦,直奔正认真教孩子持球投篮分解动作的贺天举。
    看着自己被无视,当时18岁的大侄子显然有些挂不住面,傻乎乎地笑了,自言自语道,“我X,居然不是找我签名?我去!”这话把场下坐着的廉明和刘宗元逗得乐不停。也正是那时候,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郭艾伦的奔放豪爽的东北性格。

 

辽斋志异40:说说大韩和郭艾伦的糗事


    后来每当马哥不在,我就足球篮球一肩挑,当时还兼顾中甲的沈阳东进,想想也挺有意思。相比之下,个人还是对足球的了解和熟知程度更高一些,尽管对篮球的理解很浅薄,但还是很喜欢去现场观看辽篮比赛,哪怕面临后方编辑催稿压力,也乐此不疲。这便是从小学看周末体育积累的情感吧。2012年的第一季度,N次和日报摄影记者张文魁及其女实习生往返于沈阳和本溪之间。下午4点多出发,晚上11点多到家,那种强度因为有“热爱”支撑,便也不觉得辛苦,反倒很充实。
    如今,据说《沈阳日报》的现代ix35已经不能作为采访男篮的专用车,时过境迁,当初韩胖胖和稚嫩的郭艾伦已经可以挑起球队大梁,不得不惊叹岁月这把杀猪刀,把大韩和大侄子雕刻出怎样的犀利!而几年之后,我对那个女实习生的印象,也逐渐在脑海中消失。这我才猛然,时间飞快,但好在对辽篮的感情还是So beautiful so whit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