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连杰
足协杯赛场,辽足输给贵州,可以想到的结局,想象不到的过程。其实输一个和输四个,已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猛然间心态阴暗一下,球队好比一个人,关键在于你选择怎样一个后台,站队很重要。人和从陕西到贵州,地理的跃迁让其握有成长的本钱,在西北足球相对简单可爱的基因里,这是一条生路,抑或说符合这支球队生存所需阳光、空气、水等自然条件。
辽足呢,不说曾经十连冠的辉煌吧,看看如今萎靡成这样子,让多少老球迷伤心欲绝。连肇叔(肇俊哲父亲)都掉转了方向,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带着孙子练足球,那份一如既往的坚持,看上去远胜过对如今辽足的冲动和热情。前几个赛季,即便是肇俊哲打进点球帮助球队获胜,肇叔赛后也只是擦擦夏夜里额头汗水,抑或是修整他那多日疏于打理的头发。因为这样,才显得真诚,只是这样的画面猛然变得很遥远。
在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像肇叔这样的真诚少了,多了交易和默契,多了合理利用规以达到自己的诉求和欲望。以至于当肇新生这样的身影消失在铁西体育场的夜色中,我分明觉察到那是一种商业文明对于一种纯粹情感的冷落。残酷的现实无情地蹂躏着一名老铁西人的内心,其实这何尝不是一批人内心情感的折射?
辽足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时候我就觉得他很有中国性格,而非地方特色。就像逃脱了文明洗劫之灾的中国一样,辽足总能在各种逆境中艰难前行,那种悲壮甚至胜过一种宗教对人们内心的洗礼。不破不立,早死早重生,用在如今的辽足身上挺合适。回想1995年和2008年的两次降级,三年的甲B时光,我们等来了99辽小虎的青春风暴,一年的潜心修炼,我们看到于汉超、杨旭等一批本土球员的强势崛起。半死不活的辽足,已经到了推到重建的时刻。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宏运集团很悲催。在辽足俱乐部的历史上,还有哪个东家能比宏运更持久,投入的资金更好,投入的精力更大?2011年末,退出亚冠资格的决定显得很唐突,甚至缺乏考虑,而那正是一个分界。之前宏运对辽足的热情和投入让人们感动,多少人认为总算有一个能安安稳稳支持辽足的企业。可在商业化程度极其低下的中超联赛,宏运想通过足球盈利难比登天。当然一种通过足球达到另外一个领域的某种交换浮出水面,看上去自然地就像春天播种,秋天发芽。
一个赛季,不断地调整战略目标有错吗?没有错!只能说不成熟,缺少对一个阶段的整体规划。以至于,放弃足协杯保联赛的说辞,呈现在球迷眼里成为一种诡辩。到底是重视足协杯,还是重视联赛,如果宏运集团硬朗,必须两者兼而有之。但到了危险时刻,就必须有所取舍。后面11场联赛,7个客场对于辽足就够喝一壶,何况主场面对的还是目前三甲球队,因此说出现低迷甚至连败的现实不足为奇。领先保级圈12分就安全了吗,这可说不定。就像天津泰达,赛季之初被倒扣6分,如今的他们不也走出了保级泥潭,当然这是一种正能量。所以说,中超赛场发生什么事,都有可能,辽足更是如此,多么希望辽足多些坚定地预判。
辽足的纠结,我时常觉得很像中国社会当今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所在。说实话,这说法并不高端,严重点说甚至很“土鳖”。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尚有那些“执迷不悟”的球迷,以及前辈记者的“重新出山”才显得弥足珍贵。
去年夏天的某一个晚上,天气闷热,我和辽沈晚报摄影记者孙东缨,以及一名辽足现役主力队员在青年大街附近大排档喝了第一悠。当时球队的那哥们为了保证次日训练,先撤退。我和孙哥一人喝了五个老雪花,基本上我属于半迷糊状态。明明烧烤店有内厕,可不拘一格的孙哥偏偏找了个墙根,尿完后,回到座位,我俩准备撤退时,正往回走,激起了孙哥年轻的回忆。他指着对面破旧的房子说,这地儿曾经是什么什么,旁边曾经是什么什么。可就在某个时刻,他看到对桌的一个老朋友——浦家齐,曾红极一时的《球报》才子。
已经步入商圈的浦老师还留存着昔日的笑容,可在他一身休闲外加短发的打扮中,我真难想象这竟然是一个把辽足报道和评论写到近乎出神入化的前辈。如今不论在新浪微博,还是博客,我和浦老师都像老朋友一般,其中的原因恐怕只有足球能解释,曾经以不同身份看过辽足某一时期的比赛,这种交集无法用语言详尽描述,只有在一杯接一杯的淡爽还是干啤的碰杯中渐渐有了心灵的感应。如今浦老师杀到网络,以新浪为平台,挥洒才华的同时,也以自己的思想指引着辽宁足球的前行。这么说一点不过分,当浦老师的言论成为新浪新闻页面内容被广泛讨论时,你就可以看到曾经一些冰山的角落里藏着怎样的执着故事。与其说这是一种回归和怀旧,不如说是一种对足球的热爱,进一步说对于辽足的挚诚情感。只是这情感挺纠结,没有经历,如何能懂?
辽足就像一只东北虎,小超说:“虎病了,谁来救。”短短六个字,让人有种看鬼片的不寒而栗,平静过后又陷入深深的疑问之中。是啊,虎病了,连昔日的小鱼小虾都敢上来叫嚣,这是时代的改变,这也是辽足的悲哀。就像孙哥所说,看到这六个字,一下子想到3年前在棋盘山寒风中啃着鸡架的可怜兮兮。
人在做,天在看,自作虐,不可活……经典的话语在耳边不断回荡,那些曾经激情的时光,记载了谁的虔诚之心,又疏远了谁的青春怒火。在一片无力的挣扎声中,又把谁们的坚持写进历史的书页,这不需要答案,只需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味。
东北虎走到哪里都应该有霸气,可如今萎靡了,就像常年处饥饿状态的老虎,眼神再凶猛,看上去都像演戏。在足球商业化贫瘠的辽宁,球迷的热爱和信仰,变得孤立,变得悲壮。球场外,逢场作戏的现实,又掩盖了多少纯真而质朴的爱。
猛然想起《南方周末》某记者写过的一句话,“在一片留不住人才的热土,只能他像是故乡。”于是,一批批辽宁球员外流,与其说辽宁足球是被某个球队打败了,不如说被曾经的自己人打败了,这种“败”显得更加刻骨难忘,甚是悲凉。
其中的悲凉又藏有多少现实的秘密?就在人们讨论恒大、国安、鲁能的风花雪月时,谁会静下心去求证,去体验东北虎的彷徨,甚至籍贯属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辽足这本经本身充满了纠结,就在外人的嘲笑声中,那种中国足球的原始性情便也在试图逃离的情绪中找到坐标。
如今的辽足,多像那只在寒风中啃着鸡架的东北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