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风
曾经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足球小将,缘何在一夜之间就登上国内各大网站的显著位置甚至头条?2006年,作为被中甲抛弃的沈阳籍球员许青山,为了寻求自己的足球梦想,前往韩国读大学,几年之后凭借努力进入韩国职业联赛的老牌劲旅水原三星队。为了能在水原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沈阳小伙改变国籍,由此引发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对于这种现象,中国足球人又该如何去审视,或者说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其实,这个朝鲜族的沈阳小伙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一条适合他发展的道路,我们理应去祝福。现如今的足球运动员在国内的发展总会面临诸多阻碍,这几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加入新加坡新麒队的辽足旧将邱礼,后来入了新加坡籍,据报道,他在回国探亲时曾说过,“在国外踢球虽然很苦,但是相对很简单,不需要考虑人情方面的事情,只要踢好球就行了。”从邱礼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中国的足球环境必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否则“留不住人”并非危言耸听。
许青山既然能够进入老牌劲旅水原三星,或可从侧面说明他的能力。然而,此结论未必能够站得住脚,因为这种结论只是源于逻辑的推导。必须指出的是,李青山加入韩籍的“催化剂”应该是海因里希,正是这位乌兹别克斯坦的射手在亚洲杯大放异彩的表现,进而在水原队中已牢牢占据唯一一名亚洲籍外援的亚冠名额,从而使得许青山的位置并不牢固。试问,如果许青山的实力过硬且表现出众的话,他还会为了征战亚冠而改国籍吗?除非许青山本人根本就不想在国内发展,如果这种情况是成立的,那么于整个中国足球而言,就更加值得反思。
事实上,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改国籍在国际体育界是很常见的事。比如德科在加入葡萄牙籍之前为巴西人,卡莫拉内西在入意大利籍之前是阿根廷人,以及从波兰转投德国的克洛泽。今年亚洲杯期间,身披日本战袍出战的原韩籍球员李忠成都是转国籍的经典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在乒乓球领域,中国的海外兵团甚为壮观。所以,对于“改国籍”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本是体育世界的常态。
我们的优势项目由于人才过盛,“输出”可以让运动员有更加广阔的前途,这当然可理解成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可问题是,足球这个项目,我们的资源原本就有限,现在却不懂得保护,不论未来的许青山能否成为球星,都已注定成为中国足球的遗憾,只因我们留不住人。现在中国足球的情况是,留得“青山”在,都怕没柴烧,更何堪没有“青山”在,柴火去哪找?

最近我在玩新浪围脖,新闻进入读秒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