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第一章《读写击溃虚无》第一二节心得
(2022-09-18 23:23:21)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学校教育 |
新教育实验认为: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阅读能积累教育思想,升华教育情感,完善认知结构;专业写作能提升思维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促进教育反思,提升教育实践水平,激活存在感。
一、阅读《教师专业学习的动力源于什么?》
在这一节中,郝老师摘录了新网师党员智静老师和冯利娜老师的打卡文字,引发郝老师的思考:两们老师为什么对这种不是学校组织、没有奖赏报酬的学习机会如此强烈的渴求与欣喜?进而想到自己业余时间除了组织“常青藤读书会”以及在新网师授课,还会应邀到一些中小学作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和讲座。郝老师发现,有的老师哪怕自己掏钱学习也很积极;而有的老师哪怕学校付费也很消极。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场所,听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教师专业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教师专业发展,除了必要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认知模式,否则自身很难有大的突破。因为认知模式是一个人思考、行动的发动机,是观察、认知世界的眼镜。人与人的不同根本上是思维深处认知模式的差异。认知模式不变,自我的认识和行为就很难改变。通过“常春藤读书会”和新网师的讨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学习是为了自己,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成长,让人生更幸福。有人认为学习是“为自己”是自私的,实则不然。一个老师“为自己”与“为学生”是统一的,是一体的:没有老师的成功与成长,就很难有学生的成功与成长;反之,没有学生的成功与成长,怎么证明老师的成功与成长?达成这样的共识,教师就会主动成长,不抱怨,不埋怨,坚持学习强大自我。也只有达成这样的共识,共读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二、阅读《有一种阅读叫“啃读”》
什么叫啃读?
顾名思义,就是一点一点像啃硬馒头一样反复地啃。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但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书,就需要放慢速度,反复阅读思考。啃读往往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有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重点概念或关键句子、段落。
第二层次,在书页的页眉、页脚等空白处写下阅读心得、疑惑、随想等,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批注。
第三层次,读完一章后,不断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内在的思路和逻辑结构,画出思维导图来,将文本内容结构化。
第四层次,针对文本的核心概念或关键内容,或者向他人咨询、讨论、交流;或者查阅其他资料,展开主题性、研究性阅读。
第五层次,阅读文章后,能写一篇内容综述,或者阅读心得。
我平时阅读有在书上圈画观点、关键词句、做简单批注和做摘抄笔记的习惯,较平常人看书认真,我以为这就是“啃读”了。阅读了“啃读”的五个层次,真的没有想到阅读会有这么五个层次,才知道我的阅读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几乎和“啃读”不搭边。
啃读类似于精讲,但又有差异。精讲是相对于泛读而言,贵在精细深入。啃读包含泛读、快读,不管读得快慢,只要能领会要旨,就是啃读。啃读是一种持久深入的探究。在这种探究中,一方面抵达了世界的深处,另一方面提升了自我人格的深刻性。啃读方法可以培养学员的阅读力或学习力。这五个层次为我们进行啃读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今后要对照这些方法进行啃读实践。
后一篇:认识“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