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感悟与随想 |
7月中下旬,随初中学友周纪平、沈坚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为核心的旅行团,赴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旅游,从德国慕尼黑返程。驰骋在中欧广袤的田野、山林和城镇之间,最特殊的感受,是穿行了5国却没有一个关卡、收费站,没有军人或警察,当然也没有城管。在欧盟的制度框架下,那么多民族国家已然成为一个相通无碍、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尽管货币还没有完全统一—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激动人心的进步。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国家的版图一直在不断分分合合的动荡之中,伴随着宗教战争、帝国崛起、地区冲突和大规模移民。在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之后,中世纪是奥匈帝国(1867-1918)的崛起以及与普鲁士-德意志帝国(1871-1918)争雄的历史。我们此行的奥、捷、斯、匈诸国,正是当年奥匈帝国的主体部分,但其版图远不止此,还包括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奥、匈、捷诸国独立。后又经历了纳粹第三帝国的霸权和侵略,二次大战后美苏英法对德国和奥地利托管,奥地利直至1955年成为永久中立国,匈、捷诸国则在苏联霸权之中,成为苏东阵营成员。苏联解体之后,中东欧、波罗的海国家经历了新一轮分化和冲突。南斯拉夫一分为七(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科索沃),捷克与斯洛伐克在1995年和平分手,成为一个罕见的例外。
在经历了若干世纪神权和政治霸权建立宏大帝国的疆域扩张之后,中东欧最终化为越来越小、越来越单纯的民族国家。这不完全是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逻辑可以解释的。主要基于民族、种族的民族国家的独立自治是当代国际政治的一个基本准则;但是,现代文明还有另一个同样显著的趋势:超越“地方割据”,不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统一和联合。这就是欧盟、欧元、欧元经济区的历史性作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博洛尼亚进程”,也是将欧洲各国各不相同、难以互通的学制、学位、课程标准等加以统一。国家的边界被实质性地打破了,新欧洲的现实远远超越了宗教和帝国霸权的野心所能达到想象。
当我们毫无障碍地穿行欧陆不同国家之时,每个人都想到了国内各自为政、重重关卡、无休无止的收费。由于部门利益、“诸侯经济”造成的割据和无形的关卡,更是充斥社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会至今还远没有“走出中世纪”呢!
维也纳
布拉迪斯拉发
布达佩斯
布拉格旧城广场
“好兵帅克”
著名的沃尔塔瓦河
驱驰在中欧原野
萨尔茨堡古城堡鸟瞰
邂逅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其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脍炙人口。但令其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是反右、文革时许多人被打为“裴多菲俱乐部”。
捷克的中学生
慕尼黑的中学生
多瑙河最美丽的瓦毫河谷之一瞥
多瑙河畔
慕尼黑市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