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28日,由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好人好事NPO共同主办了一场别具意义的会议——“应对变化:教育公益组织的行动与思考”分享交流会。这是中国教育公益组织的首次聚会,90多家教育公益组织聚集一堂,气氛十分热烈。
我发言称其意义远远超越了“抱团取暖”,而成为新中国60年社会发展、教育NGO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一个见证,因而,它成为一次小小的检阅,也可成为对60年的一个献礼。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致词称:一个社会最大的悲哀是它没有未来,一个社会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能够创造未来。这就是教育类NGO的价值和重大责任——我们的意义在于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在塑造未来的公民。说的真好!

所谓“应对变化”,是讨论教育公益组织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这首先是教育供求关系的改变。由于在校学生数量大幅下降,国家实行优先发展和投资教育的政策,教育的整体环境被得越来越宽松,已经度过了以往极端短缺和薄弱的阶段。例如,与2000年相比,2008年全国小学学校数下降了45.6%,在校生数下降20.6
%;初中学校数下降了9.4%,在校生数下降了10.7
%。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44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20%。因而,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新的教育目标和需求,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品质、提高教师素质,从改善硬件转变为以更新软件为主。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应当适应这一变化。
与此同时,教育公益组织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近年来资金雄厚的非公募基金会异军突起,形成中国慈善公益事业资助方 >
受助方的新情况,凸显了公益产业链、公益生态的不健全。这意味着需要加强作为运作方、实施方的公益组织的建设发展。这既包括需要孵化更多的NGO和加强他们的能力建设,也包括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在救济、服务型的传统模式之外,开拓以社会创新为使命的“新模式”。福特基金会教育项目官员何进的发言,重申了他的项目理念:实事求是、创新性、可持续、易推广,参与式。强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持续、各方参与的工作模式,追求的就是这种“新模式”。他的这一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我的研究行为,逐渐超越那种以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为目标的学院派研究。
顺便说一句,基于在美国考察时形成的共识,大家认为NPO(非营利组织)是个比NGO(非政府组织)更恰当、更好用的称谓。这次会议的标题,从原先的“教育NGO”改为“教育NPO”,后来考虑到许多人还是不太明了,索性按照汉语规范改为“教育公益组织”,也成为一个新的开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