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纽约42街旁的福特基金会大楼,一如美国大多数的楼宇那样典雅高大、气派不凡。其独特之处,底层为花园庭院,整个建筑为中空结构,内外所有墙壁全部使用玻璃墙,使得每一间办公室都通体透明,对应了公益机构公开性、透明度的理念。我们戏言,万通也应在北京建一所“透明度”大楼,供各个基金会所用。

纽约一瞥

纽约街头
福特基金会副会长Marta Tellado
女士介绍了基金会的理念,她一开始就谈到了近来公益慈善界关于两种模式之争。伴随近年来新兴基金会的大量涌现——以硅谷高科技背景的基金会为代表,出现了对传统基金会及其工作模式的挑战,所谓的“新慈善、老慈善”之争。扶危济困的救济型被视为老模式;新模式或者说公益事业发展的新特点,包括在资金募集、组织、机制和活动方式上出新,例如使用网络手段、企业管理的技术、经验等等,并且发育出“风险慈善”(我国通常称为“公益创投”)、“社会企业”等新的公益形态;但最关键的,是对慈善公益的功能和使命的新认识:促进社会创新。
事实上,美国的慈善基金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多样化的发展,除了在教育、健康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传统的救济、服务型的项目,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创新的领域,即根据存在的社会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包括公民权益、社会经济正义、公共政策、国际发展等等。研究者解释说,因为政府财政经费必须对公众负责,只能做正确的、经典的事;而商业资金则要对企业和董事会负责。基金会于是成为具有自由品质的社会创新的“研发机构”,“因为法律只规定它要做正当的事,并未规定正当的事业必须是成功的”。因此,新基金会更敢于承担风险,更多地支持做创新的、冒险的事,包括长期支持一个机构,“因为寻找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需要时间”。

福特基金会的办公楼内部

在福特办公室座谈
但Tellado
认为“新老模式”之争是一个伪命题。已有75年历史的福特基金会可能会被视为是一辆“老爷车”;但他们在社会创新方面是做得最早和最着力的。目前,正着眼于未来10-15年的社会发展,重新考虑定位和发展战略,尝试新的模式,支持新的组织和新的人,寻求更大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作为一个注脚,今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拨款5000万美元成立一社会创新基金,以政府身份发掘和投资创新型、结果导向的慈善项目,并由前谷歌高管索纳尔·沙阿掌管新设立的“白宫社会创新与公民参与办公室”(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Social Innovation and Civic
Participation)。这一举措是前所未有的,显示了美国政府对社会创新的特别重视,使社会组织感到鼓舞。但对于政府机构能否真的有效地领导社会创新,他们似并不乐观。因为在这一领域,政府似乎更需要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