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星期五。在宣武区文化馆参加一天《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模式示范项目》展览,是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的项目,张金起负责的。实施已愈两年,今次展现,成绩斐然,令人刮目。

项目主要是纪录各地正在迅速消失的历史文化建筑、街区,以《中国记忆网》的摄影志愿者为主要成员。在北京、天津、苏州、承德、襄樊和冀州6个主要项目点,以及上海、南京、沈阳、焦作、南阳等地,拍摄、测绘、走访和纪录老街区、老房子。这种“拍遗照”的工作,虽然保留了历史记忆,但毕竟是无奈被动的,他们所拍的对象大多随即被拆毁。更有意义的是延续和保护。他们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帮助修缮、改善了几处传统民居,并通过公众参与和传播,使一些历史建筑和街区被政府重视和保护,真正是功德无量!
对这些热忱的志愿者,我是充满崇敬的。苏州古城拍摄纪录休会协会的负责人田印心,是海关年青的官员。负责宣武区粉房琉璃厂胡同测绘的李晋臣,是退休化学工程师,“民间清史专家”。襄樊的徐老师,退休中学教师,业余拍摄襄樊古城30余年。他们的团队名为“拾穗者”,取拾取文化遗珍之意,十分贴切。在会上播放了介绍此项目的记录片,名《种子的力量》。他们既在拾遗寻宝,又是文保的种子,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一行列,是最令人欣慰的。
令人欣慰的还有一罕见的例外,高占强律师为西河沿街222号四合院拆迁案,将宣武区建委告上法院,居然胜诉了!令人想起1998年围绕美术馆后街22号院悲壮的“古都保卫战”,22号院从地图上消失了,222号院终于保留了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是,也许仅仅只是一个例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