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声音

(2008-09-17 10:01:5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时评
    不久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调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竟然成为了一个公共事件。曾因“口无遮拦”而屡遭媒体“修理”的这位个性发言人,在离任时却令记者难舍难分,有记者在博客上称他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一戏剧性现象无疑说明了王旭明职业生涯的成功,它所透露的媒体与教育的关系,也发人省思。
     王旭明之令人怀念,不在于其言论、观点的正确与否,而在于他有个性,敢于表达,从而使陈旧老套的“官话”出现了色彩,引起了关注,甚至引发了争议。在中国的政坛上,一位官员只要稍具个性,有所直言,立马民意高涨,人气大旺,如已退休的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这既显示了官员和官方发言人普遍缺乏个性的事实,也提示了有效提高传播效率的途径。
     就媒体中教育的声音、教育的形象而言,其实还有比个性更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教育只有一种强势的官方声音,起着一种宣示天下,以正视听的作用。然而,在大众媒体和网络的时代,这种一统天下的局面已难以维系,教育和媒体正在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爱恨交加、错综复杂的新格局。在教育界内部,对媒体一直有这样的抱怨:许多教育问题是被媒体“炒”出来的,所谓“妖魔化”教育。一段视频,一则极端消息,往往酿成重大新闻事件,使主管部门穷于应付。这种曝光虽然有时也有媒体为吸引眼球的功利动机;但平心而论,近年来绝大多数高考腐败、教育不公、学术不端的事件,都是由媒体揭露而非教育部门自查自纠的。农村教育、代课教师、流动儿童、高校负债等重大主题,也因媒体的介入而放大,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对于促进这些教育问题的解决实在功莫大焉!将教育视为外人不得置啄的领地,甚至将救助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等社会公益行为也视为对教育的“抹黑”,是一种完全不合时宜的狭隘封闭的心态。
     除了揭露、曝光之外,教育和媒体也有一重亲密关系,那就是招生和校庆时学校自我宣传的软广告了。这种购买版面的自吹自擂,暴露的恰恰是教育的虚浮和夸张,是学校和媒体最无聊的“同谋”。在曝光和广告宣传这两极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个有待开发建树的广阔地带。我不认为媒体有“妖魔化”教育的问题,但媒体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责任却是一个真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媒体对“高考状元”之类消息的畸形兴趣上,为应试教育的现实推波助澜。校园安全事件是另外一例,其中固然有一些属失职、渎职行为和对学生权益的正当维护,但对校园安全不加分辨的“重视”,使得在学校不仅难以开展春游、郊游等活动,连正常的体育教学都如履薄冰。有的校长反映,校园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提高教育质量最主要的因素。这样的现实显然是有违教育规律的。
     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每一个家庭和儿童,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许多问题上,教育部门、家长、学校之间明显缺乏共识,也确实存在用先进的理念和价值来引导社会的问题,需要更加丰富的声音,需要更多的讨论和争论,有待教育和媒体之间建立更加生动活泼、互动合作的关系。教育的声音不仅要有个性,而且要更加多元,这不仅是更为健康的,也是更为安全的。

                                                       2008-8-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