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价农村基础教育市场取向改革的四个维度

(2008-08-16 21:17:2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时评
     2000年前后,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利用市场机制改善和发展基础教育的典型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改革,为我们认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和问题,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为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中规划今后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思考。科学客观地评价这些改革的利弊得失,对我们有效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农村基础教育市场取向改革的基本情况
     农村基础教育市场取向改革,主要是指农村利用市场机制、通过民办教育扩大教育资源、发展基础教育的行为。我们重点对以下5个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的改革进行了实地调研。
     位于江苏省北部的宿迁市,属省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从2001年起,宿迁提出“一保三放开”的教育跨越式发展思路,即“保”义务教育,“放开”幼儿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其拍卖公立幼儿园、把教师推向市场等做法,引起轩然大波,成为社会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备受争议的典型。
     湖北省监利县是一个农业穷县,2003年10月,监利县委提出“投入主体多元化、教育服务市场化、学校管理民主化、教师任用聘用化、教师待遇岗位化”的改革思路,全面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制和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提出将该县700所中小学对外出售或出租,教育拨款改由按学生人数划拨等措施,引起社会强烈不满。2005年,监利县引进江苏省民办教育集团翔宇教育集团举办改制学校,以扩大教育资源,再度引起争议。
     河北省涿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财政困难,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致使基础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县政府决定发展民办教育,教育局干部带头入股私立北晨学校,酿成被媒体广为关注的“涿鹿县红顶学校”事件。
     河南周口市沈丘县地处豫东平原,为国家级贫困县。2003年以后,沈丘县政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共同办学。如鼓励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其身份、职称和档案工资不变,不影响晋职调级,财政不再负担工资。经过几年的发展,沈丘县民办学校已具有较大的规模。所在周口市被誉为“河南民办教育第一城”。
     陕西蒲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改革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学校的公用经费无从保证。2000年,蒲城县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规定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享受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权利。蒲城县民办学校由2000年的6所增加到2006年的17所,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县总在校生的比例一路攀升,从2000年的2.5%,发展为2006年的20.8%。
     应当看到,宿迁等地基础教育市场取向的改革,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在政府公共服务缺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一种探索性实践。这种勇于改变现状、勇于改革的首创精神是有价值的。上述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它们背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利用市场机制发展教育——所谓“教育产业化”——的思路。在现实中,基础教育领域市场取向改革的主要表现,一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二是公办教育“民营化”,即通过体制改革、“名校办民校”等,将公办学校改为“民办机制”从而实行高收费。
      ◆ 对农村基础教育市场取向改革的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四个不同维度对农村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利弊得失进行全面评价。
    (1)发展-绩效的维度
     以发展和增长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在增加教育资源和教育供给、满足教育需求方面,成绩是最为显著的。
     这些地区通过发展民办教育,大幅增加入学机会,使当地“上学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例如宿迁市的初中升学率,2000年在苏北五市中位居最后,2006年已经成为第一。宿迁市在大力促进、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在全国各地可能是做得最到位和最好的,在政府层面真正转变了观念,形成了一整套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形成了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舆论和氛围,从而造就了崭新的教育格局。教育改革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政府、学生、家长、教师、民办学校投资者等,应当说大多从中受益,对这一改革基本持赞同态度。
     (2)教育公平的维度
      以市场机制、效率优先为导向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可能引起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学费上涨,增加公众的教育负担;二是通过择校收费的发展机制,造成学校之间的差距过大,助长学校分层和城乡差距。
     从调查情况看,这些地区在“上学难”问题得以缓解的同时,“上学贵”成为突出问题。一是收费面大,二是收费较高。不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实行或变相实行“民营化”,实行高额收费。昂贵的教育费用必然导致教育的经济分层,使得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这强化了学生按家庭经济背景的分层就学现象,从而使学校教育凝固和助长了社会不平等。
     市场取向的教育改革,还造成城市学校规模的无限扩大。城市学校扩张的后果之一,是大量吸收农村教师,尤其是农村的骨干教师进城从教,导致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3)教育品质的维度
     在“有学上”之后,人们还希望“上好学”。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细致的育人过程,其成效是通过学校管理、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具体的教育过程实现的,需要遵循必要的教育规律。与教育公平的目标相比,市场取向的改革对教育品质的影响较少为人关注。
     在效率优先的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新建学校和名校扩建都追求超大规模,出现了学校规模“巨型化”的趋势。越是重点学校,学生数和班额就越多。这种“巨型学校”主要考虑的是规模效益,即教育的“经济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损害学校的“教育性”为代价的。由于班额过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很少,听课效果较差,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学校教职工急剧增加,甚至同一学校的教师互不认识,人际关系疏远;激烈的竞争也使学校人际关系更加复杂。
     高度竞争的教育市场对学校教育的另一个影响,是教师的流动性过高,包括城市学校扩张导致大量农村教师进城。过高的教师流动性,显然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应试教育”的整体环境没有改变,学校之间的竞争无不是以高升学率为标榜,所以在激烈的学校竞争中,并没有出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单一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造成对校长、家长、教师和学生的沉重压力,影响了学生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发展。
     (4)政府-市场关系的维度
     评价地方政府是否正确地履行了公共服务的职能,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在促进教育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政府的教育投入是否减少;其次,要考察的是基础教育的公益性是否得到保障。
     虽然这些地方的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绝对数并没有明显减少,但公办学校的公益性受到损害,是十分明显的。这主要是公办学校改制、利用国家的公共资源“寻租”牟利,将原本属于免费提供的公共服务变成需要高价购买的服务,有违教育公平的价值和准则。“名校办民校”的政策同时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妨碍了真正的民办学校的发展,影响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公平竞争的秩序、协调发展的格局。
     ◆ 确定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新的任务和目标
     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共政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在成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取向。政府对假市场化之名、行赢利之实的“改制学校”开始实行强力清理;对高中阶段收取择校费的政策也已开始治理,最终目标是要取消这一政策。
      在这一背景下反观曾经大行其道的“教育产业化”路线,其利弊得失便十分清楚。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路线改善欠发达地区教育落后状况的努力,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下出现的。它得以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政府公共服务缺位、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效率优先、经济主义的社会发展观。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教育产业化”产生的条件和背景已经转换。
今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政策的规定,主要依靠政府强化和扩大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以及支持和发展民办教育这样两个基本路径来实现。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市场取向改革的两个板块,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经验、做法仍有普遍价值;而公办教育“民营化”的尝试则已经失去了其合理性,需要清理和整顿。
      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中,重新审视已往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确定“后普九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恢复教育的公益性的同时,要防止强化和扩张行政权力的现象。我们仍然需要积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公办学校的体制改革,应当从过去以产权改革、经营创收为主,转入一个新的阶段: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利益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新的教育治理机制,重塑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管理、社会广泛参与的新的治理机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