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升综合能力是医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2010-03-21 18:52:15)
标签:

见习医生

协和医学院

住院医师

医疗纠纷

必由之路

健康

分类: 杂谈杂记

    记得在1990年代初,那时的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分配到医院经过岗前培训,在熟悉医院的基本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见习期达到半年以上的,基本上就可以独立值班,进入外科的医学生,几个月后完全可以独立开展阑尾炎、肠梗阻等普通手术。但现在许多医院管理者反映,本科院校的医学生毕业进入医院后,没有两三年不敢让单独值班,没有三年五载不敢让上台开刀。按理说,现在医学院校的教学水平是越来越高,医院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为什么医学生的培养成为许多医院管理者的困惑呢?根据笔者在医院工作和咨询的经验与体会,认为造成医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的主要原因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学院校招生的问题。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对为人提供医学服务的医生素质要求自然也是很高的。正如希波克拉底对从医者人文修养的要求“严肃、自然、反应敏锐、应对自如、顽强不屈;对有心人机敏而和蔼;对一切人温和;临危而镇静、外柔而内刚;不失时机,饮食有节,耐心等待;言之有据,条理清晰;诸事演变,说明无误;言语优美,性情宽厚;实事求是,从善如流。”也就是说,从医者既要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又要有理性和善良的情感,同时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移情能力。因此,医生理应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生专业、热忱、善于移情但又充满理性。每一位病人都希望医生能够带给他们一个安全、宁静、温馨、同情的美好世界。由此,医生要会说同情病人的话,医生要会做体贴病人的事。这种对职业品格与能力的苛求也正是医生的神圣之处。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只能影响人。”客观的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是与个人天生的素质、个性特点、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成长经历所密切相关的。但大部分医学生在高考入学时可能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的甚至完全是按照高考成绩填报志愿,结果医学院招进来的学生从个性特质上就可能完全不适合医生这个职业,就算是我们万般培养,恐怕最终也很难让他胜任医生这个岗位。
     二是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教育问题。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靠专业技术,85%靠人际技能。”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个人的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7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1995年的调查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男女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的占82%。我们有很多的医学组织和科研机构都作了大量有关医疗纠纷原因的分析,结果也发现60%—70%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畅引起的,可见,沟通在医疗服务当中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只重视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很少有医学院校开设诸如《人际关系学》、《沟通学》等课程,有的医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不仅不善于与病人沟通,而且羞于人际交往,这其实是职场人士最严重的缺陷,但医学生却缺失了这样的学习与训练,到临床工作后,则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三是临床实践方面的欠缺。曾见过有医院明确规定,医学院校的临床实习生只能观摩手术,不得上手术台协助施行手术,目的是减少医疗纠纷和确保医疗安全。但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今天的任何一位知名教授和专家,都必然地是从见习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是在大量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铸就的,如果我们为了避免医疗纠纷或所谓的医疗安全而拒绝实习生接触大量的病人,那么,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纠纷和更大的不安全,最终受损失的还是病人。所以,医院必须理性对待医学生的实习和见习,创造条件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基于以上三点认识,建议在培养医学生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逐步探索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在目前国情现状下,医学院校在招收学生时,不宜开始就确定专业,比如大学招生时可笼统地确定为医学专业,入学第一年全部学习基础的医学知识,一年后,经过理论考试、老师评估、具有实践经验的医学专家面试、人格测试等环节,再进行细分专业,比如基础医学、药学、检验、影像、临床医学等,这样可以把善于人际交往、热心社会工作的学生选择出来从事临床医生工作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二,医学生的成长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病人及家属的配合与理解。医院要做好这方面的宣传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进入医院的第一年被称为见习医生,会在医院的各科轮转、学习。在每个学科,都会有一名有带教经验的住院医师一对一地指导。他们要配合这个住院医师完成病人的接送、病史的采集、初步的身体检查、病历书写以及某些简单操作的配合。他们无权独立开具医嘱,无权独立进行任何有创伤或无创伤的操作,无权决定病人的治疗方案。但是,经过这一年,他们完全了解了临床工作的流程,看到了真正的医生如何工作,知道了怎样真正进行诊断和治疗。这是一个从书本理论向临床实践转变的过程。见习医生进入新的岗位还不了解医院和科室的组织结构、部门的设置,不了解医院科室的规章制度及流程。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的学习和内化过程,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医院管理者要多在病人及家属中宣传培养见习医生的重要性,让他们积极地配合和理解,让见习医生能够在宽松与信任的环境中尽快成长起来。
      第三,要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人说过:21世纪的竞争是思维模式的竞争。这充分说明了思维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医生,其临床思维能力在其诊疗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临床思维要求见习医生必须运用已有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临床思维具有严格的时效性,资料的完备性,诊治思维的模糊性,患者个体的特殊性和病程动态性的特点。人们常用“时间就是生命”来比喻医生抢救危重病人,这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培养见习医生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医生需要全面系统地学习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和各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哲学等基础理论,再经过系统的临床实习,才能进入临床工作;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等思维科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合理运用。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医务人员时曾说:“医务人员也要学一点辩证法。”道出了提高医务人员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第四要帮助医学生树立整体医疗观。现在专科分科越来越细,特别是一些大医院或专科医院,已经细化到了专病、专项技术、专一的器官甚至细胞,这有利于医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有利于医生从专科局部去把握疾病的性质和规律,有利于集中精力研究诊治专科疾病和疑难杂症。但是医生长期诊治本专科疾病,在诊治疾病的方法上则形成一种惯性,即重视专科,容易忽视整体及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顾局部失整体的思维倾向。机体的每一种疾病都不是孤立的,而与各专科相互联系;全身的疾病可以在机体某一局部出现突出的症状,局部的疾病又可以引起全身性病理反应。当我们强调医生的专科化时,一定要借鉴中医的整体观念,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专科化,这样才能减少误诊误治,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和治愈水平。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如果一名医生能够做到明智、巧慧、精细、庄重、善辩,那他自然也一定是一名优秀的医生。
     见习医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现在全国每年都要毕业数十万的医学生,但当年的协和医学院一年才毕业几名学生。据史料记载,协和医学院1919年10月1日正式开始本科教学。所有的医预科学生,还不能直接升入本科,必须经过入学考试才能录取。第一个班招收了九个人,其中五人从本校医预科升入,这批学生1924年毕业时仅有3人取得了毕业证书。协和医学院护校1920年9月开学时招了3名学生,1924年只有1名毕业。尽管协和的“精英教育”有各种争议,但由此可以看出协和医学院在办院之初对学生要求的严格,正是有了这种办学理念,协和才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医学专家。
     在医学界被广为传颂的“协和三宝”即图书馆、病历和严格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被誉为是协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法宝。尤其是住院医师制度真正体现了“三基三严”,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见习医生的培养中不断的学习和升华的。
备注:本文转贴自广州景惠医院管理顾问公司网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