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未定稿)的前言
(2010-01-07 14:56:38)
标签:
政治医改前言终点西方国家健康 |
分类: 最新进展 |
当2009年“新医改”推出之后,很多人都在疑惑:“为什么叫‘新医改’?”难道新医改政策不是在原有医改成果的基础上延续?于是我们去探寻“旧医改”走过的路,探寻建国以来走过的路,探寻国外医疗改革走过的路。我们发现,其实不管是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还是发达的西方国家,没有一次医改被认为是成功的,连最最发达的超级大国也在提新医改道路。对于医改失败的原因,有人说是体制不行,但我们尝试过体制改革也不行,有人说是投入不足,西方国家投入够大了,还是不行。我们的改革突破口在哪里?最终还是重复曾经的经验行体制改革,或者仅仅学习国外不断地加大投入?
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后,有人称之为新水煲旧药,没有提出一些实质上的改进。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在关注百姓的健康问题,在关注民生问题,在下定决心改变现状,想还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新医改指出了行动的起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医改行动阶段性的终点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简单地说:“资源不足是起点,人人享有是终点”。如何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对于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一个字“难”。正因为难,我们不能光靠坐在象牙塔里的研究者,更需要实践的探索者,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者,需要能在实践中提炼理论知识并且与大家分享者。
体制不是问题,公立医院也有广受赞誉者,民营医院也有深得民心者;投入不是问题,多少民营医院从无到有地发展,它们照样在承担着公共卫生与慈善的功能,多少公立医院艰难地滚动发展,它们依靠市场调节保障着百姓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什么问题影响着相同境遇的医院不同的转归呢?我们发现,能取得良性发展的医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管理好”,或者是因为医院的领导者有魄力,或者是医院制定有良好的制度,也可能是医院有良好的治理。我们知道,以个人主义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不可能长久,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百岁老人邵逸夫一样要退休。个人英雄主义发展的模式无法复制,我们所能够聚焦的研究点是医院的治理与运行,探索良好的治理结构来解决人治的困惑,探索良好的运行机制在不同医院之间复制。
我们不是大师,我们只是中国无数医改探索者中渺小的团队,我们写作这本书仅仅是源于我们认为我们的发现对医院管理的改革应该有些意义。
加载中…